翻译
清晨看见嫩芽从老树桩上萌发,诗人孤独愤懑,不由得苦苦思念家乡。
梁鸿曾作《五噫歌》感叹贫士困顿,处士生活极为清苦;扬雄三作大赋,却多被讥为虚夸不实。
帐外仙鹤鸣叫,镜匣中藏着明镜;竹筒中的钱已用尽,案上连鱼肴也没有。
不知何时玉川子(卢仝)能朝见天子,白日里却只能闭门自守,唯有夜叉看门相伴。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邵同年:与苏轼同科考中进士者,具体姓名不详。
2. 贾收秀才:字耘老,乌程(今浙江湖州)人,苏轼友人,善诗,隐居不仕。
3. 新荑出旧槎:新芽从枯枝上长出,比喻新生事物出于陈旧环境,亦暗喻人才虽处困境仍有所作为。
4. 骚人孤愤:指文人因理想不得实现而产生的孤独悲愤之情。
5. 五噫处士:指东汉隐士梁鸿,作《五噫歌》讽刺朝廷,叹民生疾苦,后逃亡避祸。
6. 大穷约:极其贫困窘迫。
7. 三赋先生:指西汉辞赋家扬雄,曾作《甘泉赋》《河东赋》《校猎赋》,时人讥其夸饰无实。
8. 诞夸:虚妄夸张。
9. 帐外鹤鸣奁有镜:化用古代传说中仙人乘鹤、镜中显影之事,或暗指贾收清高脱俗却形影相吊。
10. 筒中钱尽案无鲑:形容极度贫困,连日常饮食都难以为继。鲑,泛指鱼类菜肴。
11. 玉川: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,性高洁,好饮茶,曾上书讽政,此处借指贾收。
12. 朝金阙:指贤士得见君主,获得重用。
13. 白昼关门守夜叉:反讽语,谓清寒之士无人问津,唯有鬼神相伴,表达怀才不遇之慨。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赠与友人贾收的一首戏谑之作,题中“邵同年”指同科进士邵某,三人皆有才学而仕途不顺,故以“戏赠”之名抒怀言志。诗中借古讽今,用典巧妙,表面调侃,实则深含对士人困顿命运的同情与自身仕途坎坷的感慨。语言诙谐而意蕴沉郁,体现了苏轼“以戏为讽”的艺术风格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用典于一体,在轻松语调中透露出知识分子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与坚守。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组诗之一,虽题为“戏赠”,实则寓庄于谐,情感复杂。首联以“新荑出旧槎”起兴,既写自然之景,又暗喻人才生于困厄之中;“骚人孤愤”直抒胸臆,奠定全诗抑郁基调。颔联连用两个典故:“五噫处士”写隐逸之士的困顿,“三赋先生”讽文人徒有虚名,皆映照贾收及作者自身的处境。颈联转写现实生活之贫寒,“鹤鸣”“镜奁”似有仙气,然“钱尽”“无鲑”又极写窘迫,形成强烈反差。尾联以卢仝比贾收,期盼其有朝一日得见天子,然“白昼关门”“夜叉守门”则陡转冷峻,幻想破灭,唯余孤寂。全诗意象跳跃,用典精切,语气调侃而内藏悲凉,充分展现苏轼早期诗歌中兼具幽默与深刻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戏中有刺,谑中含悲,盖借贾生之贫,抒己之不遇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帐外鹤鸣’二句,写清狂之态如画,而穷况自见。”
3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语似滑稽,实乃酸楚,东坡早年落拓之感,于此可见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以梁鸿、扬雄、卢仝三人作衬,不独博雅,且见怀抱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善以游戏笔墨写牢骚,此诗即一例。‘白昼关门守夜叉’尤为奇想,荒诞中见真实。”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