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东武是个小地方,不需要动用您这样大才之人。
实际上我并无什么可以助您一臂之力的,但并非我不愿尽力。
虽然我们相隔几任官职,但我仍希望您能宽容我的过失。
真州的房税收入一事,已让子由当面禀告您,心中惶恐不安,十分敬畏。
苏轼再拜上书。
以上为【东武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东武:古地名,今山东诸城一带,北宋时为密州治所。苏轼曾任密州知州,故以“东武”代指其所辖之地。
2. 牛刀:出自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割鸡焉用牛刀?”比喻大材小用,此处反用其意,表示对方才高,不应屈就于小地。
3. 不烦牛刀:不必劳驾您这样的大才来治理小地方。
4. 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: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的地方。
5. 非不尽也:并非我不愿意尽力相助。
6. 虽隔数政: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任官职或相隔多任政务。
7. 犹望掩恶耳:仍希望您能包容我的过失。“掩恶”意为遮掩过错,即宽容。
8. 真州:今江苏仪征,宋代属淮南东路。
9. 房缗(mín):房屋税,即房产税。“缗”为古代成串铜钱单位,引申为税收。
10. 子由:苏辙,字子由,苏轼之弟。时任官职,常代兄传话或办事。
11. 悚息:恐惧屏息,形容极为恭敬或惶恐的心情。连用“悚息、悚息”以加强语气。
以上为【东武帖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东武帖》,苏轼书于元佑四年(1089年)。纸本。行书,尺牍一则。凡五行,计四十七字。28.7厘米×66.1厘米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。
东武,即宋时密州,又曰诸城。《古今地名大辞典》:“漠置。隋始改曰诸城。”《续资治通监长编》卷四二九元佑四年六月丁未(初八日)纪事:“王巩知密州”。时东坡正在二次赴杭途中。是年三月,东坡除龙图合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”四月出京,五月至南都,六月渡江入浙西境,七月到杭州任。此帖称“东武小邦,不烦牛刀”云云,想是致东武(密州)守王巩之信。还云:“虽隔数政,犹望掩恶耳。”这应该是提起熙宁末东坡曾知密州事的谦词。“真州”即仪真,元丰八年,东坡曾在此谋划买田卜居。帖所谓“真州房缗”,似指此等事。固此帖定在元皊四年东坡守杭时较宜。此帖可能是同一信的增页,故无上款。
《古书画过眼要录》称此帖大约在熙宁七年冬季或八年赵令(晦之)还未离任时所写,似不合。
《东武帖》是苏轼写给友人或同僚的一封简短书信,语气谦恭、措辞谨慎,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之间交往的礼节与情谊。文中“东武小邦,不烦牛刀”借用成语“杀鸡焉用牛刀”,表达对对方才能的敬重,同时自谦所辖之地微不足道。全文虽短,却情感真挚,既表敬意,又含请托之意(关于真州房缗之事),并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对他人宽宥的期盼。此帖语言简练,情感内敛,是苏轼尺牍中的典型之作,展现了其为人处世的谦和与智慧。
以上为【东武帖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东武帖》虽仅寥寥数语,却层次分明,情意深婉。开篇以“东武小邦”起笔,自贬其地之微,衬托对方之尊,巧妙运用“牛刀”典故,既显学养,又见谦逊。继而坦承“实无可以上助”,非推诿而是实情,体现苏轼坦诚品格。第三句“虽隔数政,犹望掩恶耳”,笔锋一转,流露人际间的温情与期待,显示出士人间相互体谅的伦理关怀。末段提及“真州房缗”之事,托弟代言,且连称“悚息”,足见此事敏感或涉及权责,内心不安跃然纸上。全帖无华丽辞藻,却因真情流露而动人,是宋代文人尺牍“言简意深”的典范。书法史上,《东武帖》亦为苏轼行书代表作之一,墨迹自然流畅,与其文风相得益彰。
以上为【东武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文集》卷六十一收录此帖,题为《与某人书》,未详受信人姓名,然内容可考。
2. 明代茅坤《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》评苏轼尺牍:“随意挥洒,皆成妙趣,盖胸中浩然之气发于笔端。”此帖正可见其“随意”而不失法度之风。
3. 清代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》卷二十三载:“此帖当作于元祐年间,轼在朝时与同僚通信。”
4. 近人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考证,此帖或与苏轼任兵部尚书、兼侍读期间(约元祐六年)有关,所言“真州房缗”事或涉财政条陈。
5. 《三希堂法帖》收录《东武帖》墨迹,评曰:“笔意从容,神采焕发,洵为坡翁晚年佳构。”
6. 启功《论书绝句》有云:“苏书如老吏断狱,直抒胸臆,此帖尤见其诚恳之致。”
7. 徐邦达《古书画过眼要录》指出:“《东武帖》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,纸本行书,笔势沉着,为苏轼尺牍中精谨之作。”
以上为【东武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