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只书写“东坡”二字而不题真名,此身已如同一座供人歇息的长亭。
壮志不再如春水般奔涌而起,衰老的鬓发任其如病叶般凋零飘落。
深知有雪儿为我研墨铺纸,也料到会被人嗤笑灶台边的妇人还在洗刷瓶盆。
归来后若向你索酒喝,你大概也会厌烦吧,最近刚听说京口一带流传着关于作客的新规矩。
以上为【和人见赠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**和人见赠**:酬答他人赠诗之作。“和”即和诗,“见赠”指对方赠予自己诗篇。
2. **只写东坡不著名**:落款只写“东坡”而不署本名,表示淡泊名位,以号行世。
3. **长亭**:古时设于道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,常象征离别或漂泊。此处喻人生如逆旅,暂驻而已。
4. **壮心无复春流起**:壮志不再像春天江河解冻般奔涌,比喻雄心消退。
5. **衰鬓从教病叶零**:任凭衰老的鬓发如秋日病叶般凋落,形容年老体衰。
6. **雪儿**:唐代常见歌妓名,后泛指侍妾或婢女,此处或为苏轼身边侍奉笔墨之人,亦可能为虚拟人物,代指文墨伴侣。
7. **供笔砚**:研墨铺纸,侍奉写作。
8. **应嗤灶妇洗盆瓶**:别人应会嗤笑家中妇人还忙于清洗锅盆瓶罐,与“雪儿供笔砚”的雅事形成对照,或自嘲生活清简,不避琐务。
9. **回来索酒公应厌**:归来后若向你讨酒喝,你大概也会厌烦吧,语含戏谑与自省。
10. **京口新传作客经**:京口(今江苏镇江)最近传出一套待客的新规矩,暗指人情冷漠、礼节拘束,不便久留或随意打扰。
以上为【和人见赠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题为《和人见赠》,是酬答他人赠诗之作。全诗以自嘲与超然并存的笔调,抒写人生迟暮、壮志难酬的感慨,同时表现出对世俗礼法的淡漠与精神上的独立自足。诗人以“东坡”代称自身,既点明身份,又暗含归隐田园、不慕功名之意。“长亭”意象象征漂泊与暂驻,契合其一生宦海浮沉的命运。颈联通过“雪儿供笔砚”与“灶妇洗盆瓶”的对比,展现文人雅趣与日常琐碎之间的张力,亦含自讽之意。尾联转出幽默语调,以“索酒公应厌”调侃友情之限,又借“京口新传作客经”暗讽世情浇薄、礼节繁琐,余味深长。整体语言简练,情感复杂,融悲慨、豁达、讥讽于一体,典型体现苏轼晚年诗风。
以上为【和人见赠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展现了苏轼晚年特有的生命态度:在历经贬谪、看透宦海之后,以自嘲化解悲凉,以旷达超越困顿。首联“只写东坡不著名,此身已是一长亭”,开篇即立骨,用“东坡”这一广为人知的别号代替本名,既是习惯,更是姿态——不再执着于仕途声名;而“一长亭”则将个体生命比作旅途中的短暂停留,充满佛家“寄寓人间”的哲思意味。颔联直抒胸臆,“壮心无复”与“衰鬓从教”对仗工稳,情感沉郁却不失克制,体现诗人对衰老与理想失落的坦然接受。颈联笔锋一转,引入“雪儿”与“灶妇”两个形象,前者代表文墨风雅,后者象征烟火日常,二者并置,既显生活实况,又含自我调侃:即便有佳人侍墨,终究难脱柴米油盐。尾联以口语入诗,“索酒公应厌”看似轻佻,实则暗藏孤独与人际疏离之感;末句“京口新传作客经”更添一层社会观察,似言新风俗,实讽人情淡薄。全诗意脉起伏,由身世之感转入生活细节,终归于世态冷暖,层次丰富,耐人咀嚼。
以上为【和人见赠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语虽谐谑,实含悲慨,晚岁情怀,尽于此等处见之。”
2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此诗看似散淡,实则筋节内藏。‘长亭’二字,包举一生行迹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东坡’不著名,非不著名也,名已成符号矣。此中自有傲兀之气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‘衰鬓从教病叶零’,五字写尽老境,而‘从教’二字尤见放达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东坡晚年诗,好以俗事衬雅怀,如‘灶妇洗盆瓶’对‘雪儿供笔砚’,滑稽中见真性情。”
以上为【和人见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