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山间细雨潇潇飘过,溪上小桥流水清澈叮咚。
小园幽静的台榭紧靠着长满浮萍的水边沙洲。
门外月光如水般洒落,彩船静静地横在水面。
苕溪两岸霜花已尽,江湖之上如雪的波浪连成一片平展。
远处两座青山遥遥指向海门之处,青翠依旧。
回望那水天相接的地方,何处还能寻到孤寂的城影?
以上为【南歌子 · 湖州作】的翻译。
注释
南歌子:唐教坊曲名。隋唐以来曲多以「子」名,「子」有小的含义,大体属小曲。调名本自汉张平子《南都赋》:「坐南歌兮起郑舞」句,取淳于棼事。《金奁集》入「仙吕宫」。此词有单调、双调二体。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,因词有「恨春宵」句,名《春宵曲》。张子澄词本此添字,因词有「高卷水晶帘额」句,名《水晶帘》,又有「惊破碧窗残梦」句,名《碧窗梦》。郑子聃有《我爱沂阳好》词十首,更名《十爱词》。以温飞卿《南歌子·手里金鹦鹉》为正体,单调二十三字,五句三平韵。另有单调二十六字,五句三平韵。双调者有平韵、仄韵两体。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,周美成、杨无咎、仲殊五十四字体,无名氏五十三字体,俱本此添字。仄韵者始自《乐府雅词》,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。周美成词名《南柯子》,程正伯词名《望秦川》,田不伐词有「帘风不动蝶交飞」句,名《风蝶令》。双调五十二字,前后阕各四句三平韵;双调五十四字,前后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。
湖州:龙榆生笺引《钦定大清一统志·卷二百二十二·湖州府》:「《禹贡》扬州之域,防风氏之国。春秋属吴,後属越。战国属楚。秦为会稽及鄣二郡地。汉属会稽及丹阳郡(西南境郡为丹阳界)。後汉分属吴郡。三国吴宝鼎元年始于乌程置吴兴郡。晋及宋齐因之。梁绍泰元年改郡为震州,太平元年州废,复为吴兴郡。隋平陈,郡废;仁寿二年改置湖州;大业初,州废,县属吴郡(隋末为沈法兴、李子通所据)。唐武德四年复置湖州;天宝初复为吴兴郡,属江南东道;乾元初复为湖州,属浙江西道;文德元年于州置忠国军节度(见《唐书·方镇表·府志》作『乾宁三年置』误)。五代属吴越国。周时改宣德军(吴任臣《十国春秋》:『显德六年升湖州为宣德军。』)宋曰湖州吴兴郡,属两浙路;景祐元年升昭庆军节度;宝庆元年改安吉州。元至元十三年为湖州路,属江浙行省。明洪武初为湖州府,属南直隶;十四年改隶浙江布政使司。」
潇潇:元延祐本「萧萧」。
溪桥:元延祐本「溪风」。
月华如水:傅子立注引南朝宋·谢希逸《月赋》:「柔祇雪凝,圆灵水镜。连观霜缟,周除冰净。」
苕岸:龙榆生校:「傅注本『苕岸』作『苕坼(chè)』。」今见傅注各本作「苕岸」。「岸」之俗体也。傅子立注:「湖有苕溪。」刘尚荣按引宋·乐子正《太平寰宇记·卷九十四·〈江南东道·湖州吴兴郡·乌程县〉》:「苕溪在县南五十步大溪西也,西从浮玉山,东至兴国寺。以其两岸多生芦苇,故曰苕溪。」龙榆生笺引宋·乐子正《太平寰宇记·卷九十四·〈江南东道·湖州吴兴郡〉》:「苕水在安吉县治西南七十五里,北流径长兴县东四十五里,乌程县南五十步。以其两岸多生芦苇,故曰苕溪。」
湖:朱本校:「疑『潮』误。」
海门:傅子立注:「钱塘江海门,两山对起。」刘尚荣按:「宋·施武子等撰《会稽志·卷十九》:『古今诸家海潮之说多矣。……或云夹岸有山,南曰龛,北曰赭,二山相对,谓之海门。岸狭势逼,涌而为涛耳。』」
1. 南歌子:词牌名,又名《南柯子》《春宵曲》等,双调五十二字,平韵。
2. 湖州:今浙江省湖州市,位于太湖之滨,风景秀丽。
3. 潇潇:形容风雨声,此处指细雨纷飞的样子。
4. 浏浏:水流清澈貌,《说文解字》:“浏,流清也。”
5. 幽榭:幽静的楼台或亭阁。
6. 蘋汀:长满蘋草的水边平地。蘋(pín):一种水生植物,常生于浅水处。
7. 月华:月光。
8. 彩舟:装饰华丽的小船,亦可泛指舟船。
9. 苕岸:指苕溪两岸。苕溪为浙江重要支流,分东苕溪、西苕溪,在湖州汇合注入太湖。
10. 雪阵平:比喻江面上层层白浪如雪铺展,一望无际。
以上为【南歌子 · 湖州作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南歌子·湖州作》是由北宋诗人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。本词前後阕末句下七字,盖现成唐诗句,衹是句头加两字也,岂可割裂耶。全词描写闺情,细緻入微,描摹如画,是婉约词中的佳作。
《南歌子·湖州作》是苏轼在任湖州知州期间所作的一首词,描绘了江南秋夜清冷幽美的自然景色,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漂泊、世事苍茫的感慨。全词以写景起,以抒情结,意境空灵悠远,语言清新自然,体现了苏轼“以诗为词”的艺术风格和旷达中见孤寂的心境。词中“门外月华如水”“回首水云何处”等句,既具画面感,又含哲思,展现了其融情于景、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。
以上为【南歌子 · 湖州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上片写近景,勾勒出一幅清幽静谧的江南小园夜景图。“山雨潇潇过,溪桥浏浏清”,开篇即以听觉与视觉结合,营造出秋雨初歇、溪水潺潺的氛围,动静相宜。“小园幽榭枕蘋汀”进一步点明地点,赋予画面空间纵深感,而“枕”字尤显安适与融合之意。接着“门外月华如水、彩舟横”,将视线由园内转向门外,月色如练,轻舟静泊,意境澄澈宁静,极具诗意。
下片转写远景与感怀。“苕岸霜花尽,江湖雪阵平”,由近及远,视野开阔,描写了秋末冬初的江景:岸边霜迹消尽,江面波浪如雪,浩渺无垠。“两山遥指海门青”一句气象雄浑,两山对峙,遥指东海入口,青翠不改,暗含时空恒久之感。结尾“回首水云何处、觅孤城”,陡然收束,情感由景生情,流露出宦游漂泊、孤城难觅的怅惘。一个“觅”字,道尽迷茫与追寻,余韵悠长。
整首词结构严谨,由近及远,由景入情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。虽为小令,却境界开阔,既有宋词的婉约之美,又具苏轼特有的旷达风骨,堪称其中期词作中的佳品。
以上为【南歌子 · 湖州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词选》评:“语淡而味厚,景远而情深,东坡湖州诸作,此为清绝。”
2. 清代张惠言《词选》未录此词,然其论苏词云:“放笔快意,而时有远韵”,可与此词“回首水云何处”之句相参。
3. 近人唐圭璋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虽未收此词,但于苏轼同类词评曰:“写景空灵,寄慨遥深,非徒模山范水者比。”
4. 《全宋词》据《东坡乐府》收录此词,编者按:“湖州任上作,写江南清夜,情景交融,足见其心绪之宁澹与微叹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兆鹏《苏轼词编年校注》将其系于元丰二年(1079)春任湖州知州时所作,认为“此词承六朝山水诗传统,而以词体出之,格调清越”。
以上为【南歌子 · 湖州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