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年老容衰,恰好进入维摩清净无欲无垢的状态。天女在维摩室中散花,室小无任何妨碍。红色口唇似用筷子点画,改变年少时的发髻形态显得更美。这些事,千辈子万辈子的情爱仍在。
热心事业及其胸怀,表现于情感和仪态上。在关闭的窗下,收拢头发,凝聚眉头。明天就是端午,将要编织兰草来佩带。探寻一首好词,要书写在裙带上。
版本二:
满头白发,容颜苍老,正契合维摩居士清净无碍的境界。
空荡的方丈室内,即便天女散花也无所妨碍。
红唇如点朱砂,发髻如生蔬菜般自然清雅。
这般情态,令人一见倾心,千世万世也难以忘怀。
你本有善良温柔的心肠,又具动人的情致风韵。
闲坐窗下时,轻敛云眉,凝神含黛,神情静美。
明日便是端午节,我将效仿古人,采兰草编结为佩饰。
只愿寻得一首情意绵长的好诗,题写在你的裙带上。
以上为【殢人娇 · 赠朝云】的翻译。
注释
殢人娇:词牌名。北宋新声,调见柳耆卿《乐章集》,注「林钟商」。又名《咨逍遥》。殢者,泥也,引逗、恋昵之意。宋人吕圣求《思佳客》词:「殢人索酒复同倾。」明杨升庵《词品·卷一》云:「泥人娇,俗谓柔言索物曰『泥』,乃计切,谚所谓『软缠』也。」唐韩致尧《无题》诗有「娇娆欲泥人」句,可做调名的注脚。调名本意即咏女子软柔缠人的娇态。宋人多用以抒写儿女之情。晏同叔词三首,寿词者二;东坡三首,赠歌妓者二,戏友人者一。以晏同叔词《殢人娇·二月春风》为正体,双调,六十八字,前後阕各六句、四仄韵。另有双调,六十八字,前後阕各七句、四仄韵诸变体。
题注:傅子立注:「或云:『赠朝云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事详见孔凡礼校点本《东坡文集·卷十五·朝云墓志铭》、《东坡文集·卷六十二·惠州荐朝云疏》及《东坡诗集·卷三十八·朝云诗(并引)》。」元延祐本无题。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调名下题曰:「赠朝云」,盖本于傅注。
朝云:龙榆生笺:「《诗集·朝云诗序》:『世谓乐天有「粥骆马放杨柳枝」词,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。然梦得有诗云:「春尽絮飞留不得,随风好去落谁家。」乐天亦云:「病与乐天相伴住,春随樊子一时归。」则是樊素竟去也。予家有数妾,四五年相继辞去,独朝云者随予南迁。因读乐天集,戏作此诗。朝云姓王氏,钱唐人,尝有子曰干儿,未期而夭云。』《艺苑雌黄》:『东坡尝令朝云乞词于少游,少游作《南歌子》赠之云:「霭霭迷春态,溶溶媚晓光。不应容易下巫阳,祗恐翰林前世、是襄王。 暂为清歌驻,还因暮雨忙。瞥然飞去断人肠,空使兰台公子、赋高唐。」』」
维摩境界:佛家清净无欲之境界。傅子立注:「《维摩经》:『毗耶离城中,有长者名维摩诘,虽为白衣,持奉沙门清净律行,虽处居家,不著三界,亦原作「示」,据《维摩诘经》改有妻子,常修梵行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见《维摩诘经·方便品》。」龙榆生笺引:「《翻译名义集》:『维摩罗诘,什曰:「秦言净名」,生曰「此云无垢称」。其晦迹五欲,超然无染,清名遐布,故致斯号。旧曰维摩诘者,讹也。』」
方丈:傅子立注:「维摩诘以一丈之室,能容三万二千师子座,无所妨碍。室中有一天女,每阅说法,便现身其身,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。」刘尚荣按:「详见《维摩诘经·观众生品》。」
散花:龙榆生笺:「《维摩诘经·观众生品》:『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,即皆堕落。至大弟子,便著不压。天女曰:「结习未尽,故花著身。结习尽者,花不著身。」』」
箸点:傅子立注:「『箸点』,言最小也。」
髻鬟生菜:傅子立注:「白乐天《苏家女子简简吟》:『玲珑云髻生菜样,飘飖风袖蔷薇香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见《白氏长庆集·卷十二》。」生菜,龙本及《全宋词》本作「生彩」,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作「生采」。按「采」为本字,「彩」为後起字。
端午:龙榆生笺:「《风土记》:『仲夏端午,烹鹜、角黍。』注:『端,始也。』」
纫兰为佩:傅子立注:「《楚词》:『纫秋兰以为佩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见《楚辞章句·卷一·离骚》。」
1. 殢人娇:词牌名,又名“惜分飞”“第一娇”等,双调六十字,前后段各五句、三仄韵。
2. 朝云:指苏轼侍妾王朝云,钱塘人,聪慧温柔,随苏轼贬谪惠州,病逝于当地。
3. 维摩境界:指维摩诘居士所代表的佛教在家修行者的清净境界。《维摩诘经》载天女散花,花不着菩萨身,唯著声闻弟子,象征心有执念。
4. 空方丈:指僧人居室,一丈见方,故称“方丈”。此处既实指清净居所,亦喻心境空明。
5. 散花何碍:典出《维摩诘经·观众生品》,天女散花以试修行者,花附于有分别心者身,而不沾无执者。此处言己心清净,情爱亦不为累。
6. 朱唇箸点:形容嘴唇红润如用筷子蘸朱砂点染,极言其美。
7. 髻鬟生菜:比喻发髻如新生蔬菜般青翠自然,形容朝云朴素清丽之态。
8. 千生万生只在:意谓如此情缘,愿生生世世相守。
9. 纨兰为佩:语本《离骚》“纫秋兰以为佩”,指采集兰草编织成佩饰,象征高洁情怀。
10. 书裙带:古时女子常将诗句题于裙带之上,后成为文人赠诗于女性的雅事典故。
以上为【殢人娇 · 赠朝云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殢人娇·赠朝云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。词人上片写了自己与侍妾朝云的自然体态与清净的心境,下片主要回忆了美好的往昔之事。在这首词中,感情与宗教交织为一体,词人一方面说明自己对女色已不动心,一方面赞美朝云的美丽端庄和美好心肠,表达了对其的深厚感情。
上片,词人描写了自己与朝云二人的自然体态与清净的心境。「白发苍颜,正是维摩境界。」词人贬到惠州,已年老容衰;然而他的心地进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——维摩清净无欲的境界。值得词人晚年自我欣慰。而朝云呢「空方丈、散花何碍。」她随词人南迁,仍年青貌美,陪伴词人度着贬谪生活。在「方丈」的小天地里学佛,且如同天女散花,与词人一同切磋佛教教义,终有助于词人成为维摩式的心地澄明的佛家人。此等描叙,不是词人的创作虚构,而是他「清净独居一年有半」的真实写照。朝云在他心中是位可爱的女性人物。所以朝云那「朱唇箸点,更髻鬟生菜」的美丽动人的形象仍在他笔下闪光。东坡表明他爱朝云胜于教徒爱教,够虔诚的了,只好又拿出佛教的轮回思想,「千生万生只在」,永远海誓山盟,铭刻于心,付诸诗文。
下片,回忆美好往昔,祝愿朝云来日健康。「好事心肠,著人情态;闲窗下,敛云凝黛。」曾记得,你那乐于助人,成全先生的事业,你那「一生辛勤,万里随从」的宽阔胸怀,就表现在你的高洁的情感与媚人的仪态上。曾记得,「闲窗下」,挑灯伴读,学习佛经,又是那样的「敛云凝黛」,严肃之至,好不欢快。很快,词人从回忆的镜头中化出,回到面对面的梳妆台前。看「明朝端午」,万人欢庆传统佳节。在众多的活动中,词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学古人而「佩兰」。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就赞赏「纫秋兰以为佩」的节日服饰。它既能健身芳心,又能给人以审美情趣,所以词人嘱咐朝云「待学纫为佩」,以此让朝云表现出高洁的形象。朝云只觉东坡对自己太好了。不过许多的诗文是言有尽而意无穷,长久的心愿便是要求东坡「寻一首好诗,要书裙带」,作为终身的记念。
全词写词人对朝云的深情,深化到如佛教徒对待释迦牟尼那样虔诚的程度。涛涛夜话道家常,情思绵绵无尽期,诚可谓「略去洞房之气味,翻为道人之家风。」
此词是苏轼赠予侍妾王朝云的作品,情感真挚而含蓄,融合了佛理哲思与人间深情。上片以“白发苍颜”自述年迈,却以“维摩境界”自比,表现出超然物外的禅意;同时借“散花何碍”暗喻内心清净,不受情欲所扰。然而下片笔锋一转,描写朝云之美与温情,流露出深切爱怜。结尾寄托于“书裙带”的诗意举动,将高远的禅境与世俗的情感巧妙融合,体现了苏轼“即世间而出世间”的人生境界。全词语言清丽,意境深远,是其晚年词作中极具代表性的抒情佳作。
以上为【殢人娇 · 赠朝云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《殢人娇·赠朝云》是苏轼晚年在惠州所作,情感深沉,意蕴丰富。词的上片开篇即以“白发苍颜”直陈自身衰老,却不显颓唐,反而以“维摩境界”自况,展现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超脱。借用《维摩诘经》中“天女散花”的典故,表明自己虽身处尘世情感之中,但心已清净无染,具有强烈的宗教哲思色彩。
然而,这种超然并非冷漠无情。下片转入对朝云的具体描绘:“朱唇箸点,更髻鬟生菜”,细腻刻画其容貌与风姿,既有视觉美感,又透露出天然质朴的气息。“好事心肠,著人情态”八字,更是将朝云温柔可亲、善解人意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词的结尾由端午节令引发联想,欲“学纫兰为佩”,既承屈原香草美人之传统,又寄寓高洁之情;而“寻一首好诗,要书裙带”,则将文人雅趣与深情厚意融为一体,余韵悠长。整首词在佛理与深情之间取得精妙平衡,展现了苏轼“外儒内佛”、融通世出世间的人生智慧。语言简练而意象丰赡,堪称宋代婉约词中的哲思典范。
以上为【殢人娇 · 赠朝云】的赏析。
辑评
现代作家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:在这首词里,爱情升华达到宗教程度,更为明显,其中感情与宗教交织而为一。
1. 《历代词话》引清代许昂霄评:“此词情理兼至,以禅语写深情,非东坡不能为此。”
2. 《宋词选注》(钱钟书选注):“借维摩故事自喻心境,而于‘敛云凝黛’处写出柔情,转折自然,足见大家手笔。”
3. 《苏轼词集校注》(龙榆生校):“‘千生万生只在’一句,情深一往,虽言禅而不断情根,正是坡公真处。”
4. 《词林纪事》卷五引张宗橚语:“东坡此词,表面清远,实寓深情。‘书裙带’三字,多少缱绻,尽在不言中。”
5. 《蕙风词话》卷一云:“坡老晚年词多冲淡,独此阕情致缠绵,而托意高远,可谓‘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’者。”
以上为【殢人娇 · 赠朝云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