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人子真后,还隐吴市门。
不惜十年力,治此五亩园。
初期橘为奴,渐见桐有孙。
清池压丘虎,异石来湖鼋。
敲门无贵贱,遂性各琴樽。
明年过君西,饮我空瓶盆。
翻译
我是仙人子真的后裔,如今又像他一样隐居在吴市之门。
不惜耗费十年心力,经营这座五亩大小的园林。
起初园中以橘树为主,后来桐树也渐渐繁衍成林。
清澈的池水可镇住山丘中的猛虎,奇异的石头仿佛从太湖中浮来的鼋龙。
无论贵贱,叩门皆受欢迎,大家依性情各自弹琴饮酒。
我本是放浪不羁之人,家宅寄于西南一隅。
破旧的房屋虽还存在,但小小的园圃又有谁来守护?
我羡慕你想要归隐田园,可惜我尚有未报的君恩难以脱身。
幸而你与我的孩子交好如同事奉官职的同僚,长久的情谊如同亲兄弟一般。
待明年我路过你家西边时,定要前来畅饮,哪怕只剩空瓶空盆也要尽欢。
以上为【寄题梅宣义园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梅宣义:宋代官员,生平不详,“宣义”为官阶名(宣义郎),此处代指其人。
2. 仙人子真:指汉代隐士阳庆,字子真,传说其修道成仙,后用作高隐之士的代称。苏轼自比为其后人,表达隐逸之志。
3. 吴市门:春秋时吴国市井之门,指隐士伍子胥曾藏身于市中。后泛指隐者混迹市井之意。
4. 五亩园:语出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“五亩之宅”,指规模不大的私家园林,象征简朴的田园生活。
5. 初期橘为奴,渐见桐有孙:形容园中植物由少而多,逐渐繁盛。“橘为奴”或谓橘树初植为主人劳作之“奴”;“桐有孙”则言桐树已开花结果,子孙繁衍,喻园景日盛。
6. 清池压丘虎:形容池水清澈浩大,足以震慑山中猛虎,极言园林气势不凡。
7. 异石来湖鼋:奇石似从太湖中浮出,如巨鼋(大鳖)现身,形容园林假山怪石之奇。鼋,音yuán。
8. 遂性各琴樽:宾主皆随性情或弹琴或饮酒,体现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。
9. 西南坤:古代以八卦配方位,“坤”主西南方,此指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所在方向。
10. 小圃谁当樊:小园荒芜,无人看守。“樊”即篱笆,引申为守护、管理之意。
以上为【寄题梅宣义园亭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梅宣义所题写的园林诗,既描绘了园林景致之美,也抒发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仕途羁绊之间的矛盾心理。诗中融合了历史典故、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,展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怀和深沉感慨。通过对比友人“治园归隐”与自己“未报恩”而不得归的处境,凸显出理想与现实的张力。语言质朴自然,节奏舒缓,情感真挚,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趋于淡泊、向往林泉的心境。
以上为【寄题梅宣义园亭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开篇即以“仙人子真后”自况,将自身置于高隐传统的脉络之中,奠定全诗超然物外的基调。继而写友人耗十年之力营建五亩园林,看似平淡叙述,实则暗含敬佩之情——十年光阴用于营造一方净土,在苏轼眼中正是精神自由的体现。园林描写层次分明:植物由橘及桐,呈现时间积累之美;池石则以“压丘虎”“来湖鼋”的夸张笔法,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生命力,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审美情趣。
“敲门无贵贱”一句尤为动人,体现出主人豁达好客、不拘礼法的人格魅力,也呼应了苏轼所推崇的“遂性”人生哲学。随后转入自我抒怀,坦言自己虽本属“放浪人”,却因“未报恩”而滞留仕途,无法如友人般归隐。这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,正是苏轼一生仕隐矛盾的真实写照。结尾处寄望明年相会共饮“空瓶盆”,语气洒脱中带几分苍凉,既见友情之笃厚,亦透露出人生无奈中的乐观与坚韧。
整首诗结构严谨,由景及情,由人及己,层层递进。语言自然流畅,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,意境开阔而情思绵长,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寄题梅宣义园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语淡而意远,写园而不止于景,托兴深远,足见公晚岁襟怀之冲澹。”
2. 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评:“起手便高,以子真自况,已见出处之志。‘清池’‘异石’二语奇警,非俗笔所能道。结语尤妙,于旷达中见缠绵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引查慎行语:“‘初期橘为奴’二句,状园景之渐成,饶有生意。‘遂性各琴樽’,写出高人风致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十七:“此诗作于元祐后期,公方在朝,而思归之情已见。‘奈此未报恩’五字,最得忠爱之旨。”
5. 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提及此类诗作时称:“苏轼总能在自然与人事之间找到平衡点,即使不能归隐,也能以诗心构筑一个精神家园。”
以上为【寄题梅宣义园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