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从前子舆生病将死,他的朋友子祀前去探望他。
子舆却安然而笑,视死如归,形骸虽败而精神不屈。
如今在天桂寺中,杨惠之所塑的维摩像,
清瘦如骨,神情超然,仿佛正与文殊辩法于方丈之间。
墙壁斑驳,香火渐冷,塑像却依旧目光炯炯,
似在讥笑世间痴迷执着之人。
我凝神久立,顿觉尘心尽洗,
恍惚间听见空中有微妙法音传来。
可惜今人只知焚香礼拜,
却不知真佛原在清净自性之中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四 · 维摩像,唐杨惠之塑,在天桂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凤翔八观: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,游览当地八处名胜古迹所作的组诗,共八首。
2. 维摩像:指佛教在家菩萨维摩诘的塑像。维摩诘居士以智慧辩才著称,曾与文殊菩萨论法。
3. 杨惠之:唐代著名雕塑家,与吴道子并称“塑圣”,擅长塑像,尤重传神。
4. 天桂寺:唐代凤翔府(今陕西凤翔)的一座佛寺,具体位置已难确考。
5. 子舆:即庄子本人,此处用《庄子·大宗师》中子舆病重、子祀往问的典故。原文中子舆形容枯槁,却笑称“死生一体”,表现了道家超然生死的态度。
6. 跰(pián):原字可能为衍误或版本问题,据通行版本,此处或为“病”或“形”之讹。亦有版本作“病且死”,无“跰”字,疑为排版错误。
7. 子祀:庄子的朋友,见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。
8. 方丈室:维摩诘示疾说法之处,传说其斗室可容万千大众,象征“不二法门”的广大境界。
9. “壁暗”句:描写寺庙年久失修,香火冷落,但塑像神采依旧。
10. 微言:精微玄妙的佛法言教,语出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其言甚微,其旨甚明。”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四 · 维摩像,唐杨惠之塑,在天桂寺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为苏轼《凤翔八观》组诗之第四首,咏唐代雕塑家杨惠之在天桂寺所塑维摩诘像。诗借庄子“子舆病死”的典故起兴,引出对维摩像清癯超逸形象的赞颂,进而表达对佛教“不二法门”与道家“齐物逍遥”思想的融合理解。苏轼以哲思入诗,通过塑像之“形”揭示“神”,强调内在觉悟高于外在礼敬,体现了其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。全诗意境高远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,是其早期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四 · 维摩像,唐杨惠之塑,在天桂寺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哲思贯穿始终,开篇借用《庄子》典故,营造出超脱生死的氛围,为后文描写维摩像的精神气质埋下伏笔。维摩诘作为“在家菩萨”,既具世俗身份又通达般若智慧,其形象常被塑造成清瘦矍铄、目光如炬,正与道家“形残而神全”的理想人格相契合。苏轼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,将杨惠之的塑像视为艺术与哲思的完美结合。
诗中“壁暗香残僧闭户”一句,既写实景,又暗喻世人沉迷形式化宗教活动,忽视内心觉悟。“惟有空梁落烬花”以细节渲染寂静与衰败,反衬出塑像“目光烱烱如岩下电”的永恒神采。结尾“岂知真佛在泥沙”一语点睛,呼应六祖慧能“菩提只向心觅”的禅宗思想,批判盲目崇拜,倡导返本归真。
全诗结构严谨,由典入像,由像入理,层层递进。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早年对佛道思想的深刻体悟,也预示了其日后圆融三教的思想路径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四 · 维摩像,唐杨惠之塑,在天桂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三:“此诗以庄证佛,意在言外。‘真佛在泥沙’五字,直揭禅髓,非深于禅者不能道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起手用庄子语,便觉超旷。中间写像不求形似,而神采自见,画龙点睛,正在末句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金明馆丛稿初编》:“东坡早岁宦游西陲,览古兴怀,多融佛老于诗。此篇以子舆之达生死,比维摩之现病身,可谓得其神矣。”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苏诗善以理语成韵,此篇‘壁暗香残’一联,静中有动,朽中有神,塑像之灵,跃然纸上。”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四 · 维摩像,唐杨惠之塑,在天桂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