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浩渺的清泗河水环绕着孤独的小山,归途中我们得以一同前往探访。
试着穿上草鞋踏过嶙峋的乱石,又点燃松枝火把照亮幽深的洞穴。
纵然像司马相如那样善于凿刻碑石,怎奈无人如中郎将那样懂得“摸金”寻宝。
勉强在苍老的崖壁上题字留存岁月痕迹,将来又有谁能够理解此刻的心境?
以上为【有言郡东北荆山下,可以沟畎积水,因与吴正字、王户曹同往相视,以地多乱石,不果。还,游圣女山,山有石室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有言郡:地名,具体位置待考,或为虚拟或古称,可能指徐州一带(苏轼曾任徐州知州)。
2. 荆山:位于今江苏或安徽境内,非湖北之荆山,此处指有言郡东北之山。
3. 沟畎积水:开挖沟渠,引水蓄积,用于灌溉或水利。
4. 吴正字、王户曹:吴姓官员任正字(校书郎类官职),王姓官员任户曹(掌户籍赋税的属官),皆苏轼友人。
5. 不果:未能成功,指因多乱石无法开渠。
6. 圣女山:传说中有仙女神女居所之山,多见于道教文化中的灵山。
7. 石室:山中天然或人工开凿的石洞,常被视为隐修或神秘之地。
8. 清泗:清澈的泗水,流经今江苏北部,苏轼在徐州时常咏及。
9. 芒鞋穿荦确:穿着草鞋行走于崎岖不平的山石间;荦确,形容山石嶙峋突兀。
10. 松炬:用松枝扎成的火把,古人夜行或探洞时照明用。
以上为【有言郡东北荆山下,可以沟畎积水,因与吴正字、王户曹同往相视,以地多乱石,不果。还,游圣女山,山有石室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有言郡东北荆山与圣女山时所作,记述了实地考察引水工程未果后转而游山的经历。诗人由实用性的勘察转向精神层面的山水寄托,借景抒怀,表达了仕途困顿、理想难酬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与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。全诗融叙事、写景、议论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旷达与哲思的精神风貌。
以上为【有言郡东北荆山下,可以沟畎积水,因与吴正字、王户曹同往相视,以地多乱石,不果。还,游圣女山,山有石室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一次实地考察失败后的游历为背景,结构清晰,层次分明。首联写景起兴,“茫茫清泗绕孤岑”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意境,暗示诗人内心的孤高与漂泊感。“归路相将得暂临”点明此行乃顺道而至,带有偶然性,也透露出难得的闲适。
颔联转入行动描写,“芒鞋”“松炬”写出山行之艰辛与探索之执着,“荦确”“幽深”既实写山路险阻,亦暗喻人生道路的坎坷与未知。
颈联用典精妙:司马相如善文辞,可“镵石”铭功;东汉中郎将许慎或指“摸金校尉”类人物(此处或戏用曹操部下“摸金校尉”典,然更可能借指识宝之人),反衬自己虽有才志却无赏识者,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。
尾联升华主题,“强写苍崖”既是纪游留痕,更是精神寄托——明知“他年”未必有人识此心,仍执意留下印记,体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生命自觉与文化担当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情感内敛而深厚,典型地展现了苏轼“于平淡处见奇崛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有言郡东北荆山下,可以沟畎积水,因与吴正字、王户曹同往相视,以地多乱石,不果。还,游圣女山,山有石室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二十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因水利不成,转而游山,托意深远。‘强写苍崖’二句,有万古苍茫之感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语似平易,实含郁勃之气。司马、中郎一联,以文士对武夫,寓意朝中无人能识其用也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纪昀语:“前四句纪游真切,后四句寄慨遥深。‘他年谁识此时心’,真千古同悲之语。”
4. 《苏轼选集》(王水照编)评:“此诗作于徐州任上治水期间,反映其务实精神与文人情怀的结合。‘摸金’或戏指察地利者,非实指盗墓,乃反讽勘测无功。”
5. 《全宋诗》按语:“圣女山事涉方外,苏轼于此发思古之幽情,兼寓政治失意之感。结句尤见其独立人格与历史意识。”
以上为【有言郡东北荆山下,可以沟畎积水,因与吴正字、王户曹同往相视,以地多乱石,不果。还,游圣女山,山有石室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