瞿塘迤逦尽,巫峡峥嵘起。
连峰稍可怪,石色变苍翠。
天工运神巧,渐欲作奇伟。
坱轧势方深,结搆意未遂。
旁观不暇瞬,步步造幽邃。
苍崖忽相逼,绝壁凛可悸。
仰观八九顶,俊爽淩颢气。
晃荡天宇高,奔腾江水沸。
孤超兀不让,直拔勇无畏。
攀缘见神宇,憩坐就石位。
巉巉隔江波,一一问庙吏。
遥观神女石,绰约诚有以。
俯首见斜鬟,拖霞弄修帔。
人心随物变,远觉含深意。
野老笑我旁,少年尝屡至。
去随猿猱上,反以绳索试。
石笋倚孤峰,突兀殊不类。
世人喜神怪,论说惊幼稚。
楚赋亦虚传,神仙安有是?
云此今尚尔。
翠叶纷下垂,婆娑绿凤尾。
风来自偃仰,若为神物使。
绝顶有三碑,诘曲古篆字。
老人那解读,偶见不能记。
穷探到峰背,采斫黄杨子。
溟蒙草树密,葱茜云霞腻。
石窦有洪泉,甘滑如流髓。
终朝自盥漱,冷冽清心胃。
浣衣挂树梢,磨斧就石鼻。
徘徊云日晚,归意念城市。
不到今卅年,衰老筋力惫。
当时伐残木,牙檗已如臂。
忽闻老人说,终日为叹喟。
神仙固有之,难在忘势利。
贫贱尔何爱,弃去如脱屣。
嗟尔若无还,绝粮应不死。
翻译
瞿塘峡蜿蜒曲折地走到尽头,巫峡便巍峨耸立而起。
连绵的山峰渐渐显出奇异之态,岩石的颜色也转为苍青翠绿。
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悄然运作,似乎正要创造出雄奇壮伟的景象。
山谷深广,气势磅礴,山势构造仿佛尚未完成。
旁观者目不暇接,步步深入幽深之地。
苍黑的山崖突然逼近,陡峭的绝壁令人胆战心惊。
抬头仰望八九座高峰,挺拔清朗,直冲苍天浩气。
天空显得更加高远辽阔,江水奔腾汹涌如沸。
孤峰突兀,毫不退让;山势笔直升起,勇往直前无所畏惧。
攀爬途中终于见到庙宇,便停下休息坐在石上。
隔着江水遥望那些嶙峋山石,一一询问庙中的官吏。
远远看见神女石,姿态柔美绰约,确实有些道理。
低头细看,仿佛见她斜挽发髻,披着如霞般飘动的长裙。
人心随着景物变化,渐渐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远意蕴。
一位乡野老翁在我身旁笑道:我年轻时常来此地。
过去曾随猿猴般攀援而上,后来改用绳索试探攀登。
石笋般的山峰倚靠孤峰而立,形状奇特,与众不同。
世人喜欢神异怪诞之事,所谈论的内容常使孩童惊惧。
楚辞中关于神女的描写也是虚妄传说,哪有什么神仙存在呢?
但这里的景色至今依然如此。
翠绿的树叶纷纷垂下,枝叶婆娑宛如绿色的凤尾。
风吹来时它们起伏摇曳,仿佛被神灵所驱使。
山顶上有三块古碑,上面刻着弯曲难辨的古篆文字。
老人也无法解读,偶然见过却记不清内容。
我尽力探寻到山峰背后,采伐了一株黄杨树苗。
黄杨生长在岩石之上,木质坚硬细密,纹理如锦缎般美丽。
因贪恋此景不忍离去,哪怕要从千寻深谷用绳索垂下也在所不惜。
山高险峻,虎狼绝迹,深入其中反而坦然无惧。
雾气弥漫中草木茂密,葱茏繁盛,云霞如脂般柔腻。
石洞中有巨大的泉水,甘甜滑润如同流动的骨髓。
整日在此洗漱,清凉透彻,涤荡心脾。
把衣服挂在树梢晾晒,磨斧头则靠近石上的凹处。
徘徊直到夕阳西下,才萌生返回城市的念头。
三十年未曾再来,如今已年老体衰,筋力疲乏。
当年砍下的残木,如今新芽已长成手臂粗细。
忽然听老人说起这些,不禁整日为之叹息感慨。
神仙或许确实存在,但关键在于能否忘却权势与利益。
你们这些贫贱之人又何必执着眷恋?应当像脱鞋一样轻易舍弃。
可叹你们若不能回头,即使断粮也终将不死——或许真能超脱尘世。
---
以上为【巫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瞿塘:瞿塘峡,长江三峡之首,以险峻著称。迤逦(yǐ lǐ):曲折连绵的样子。
2. 巫峡:长江三峡之一,以幽深秀丽闻名。“峥嵘起”形容山势高耸突兀。
3. 迤逦尽:指瞿塘峡的山脉走势逐渐结束。
4. 苍翠:青绿色,多用于形容山色。
5. 天工:天然的工巧,即大自然的力量。运神巧:施展神奇巧妙的创造力。
6. 渐欲作奇伟:大自然似乎正在酝酿创造更加雄奇壮丽的景象。
7. 坱轧(yǎng yà):形容地势低洼深邃或空间广阔压抑之感。此处指峡谷幽深。
8. 结搆:同“结构”,指山体构造形态。意未遂:好像还未完全成型。
9. 不暇瞬:来不及眨眼,形容景象变化迅速,令人目不暇接。
10. 幽邃:幽深遥远。
11. 苍崖忽相逼:陡峭的山崖猛然逼近眼前,给人压迫感。
12. 绝壁凛可悸:高耸的悬崖令人恐惧战栗。
13. 八九顶:指巫山十二峰中的数座高峰,古人常说“巫山十二峰”。
14. 俊爽:俊秀爽朗。淩颢气:高出天际,凌驾于浩渺云气之上。
15. 晃荡:辽阔动荡,形容天空高远开阔。
16. 奔腾江水沸:江水汹涌澎湃,如同沸腾一般。
17. 孤超兀不让:孤立高耸,毫不退缩谦让。
18. 直拔勇无畏:笔直升起,勇敢无畏。
19. 攀缘:攀爬攀登。神宇:指山中供奉神灵的庙宇。
20. 憩坐就石位:停下来休息,坐在石头上。
21. 坻(chí):水中小洲。此句“隔江波”谓遥望对岸山石。
22. 神女石:相传巫山有神女峰,形似女子伫立,附会于宋玉《高唐赋》中“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”的神女传说。
23. 绰约:姿态柔美。诚有以:确实有些依据或道理。
24. 斜鬟:倾斜的发髻,形容山形如女子发式。拖霞弄修帔:山影映霞光,如披长巾舞动。修帔(pèi),长披肩。
25. 人心随物变:人的心理感受随外界景物而改变。
26. 野老:乡间老人。笑我旁:在我身边笑着说话。
27. 少年尝屡至:年轻时曾多次到访此地。
28. 猿猱(náo):猿猴,比喻攀爬之艰险敏捷。
29. 绳索试:用绳索辅助登山,说明道路极其危险。
30. 石笋:形如竹笋的尖锐山石。倚孤峰:靠着一座孤独的山峰。
31. 突兀殊不类:突出奇特,与其他山石完全不同。
32. 楚赋:指宋玉《高唐赋》《神女赋》,其中描写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。
33. 虚传:虚假流传。神仙安有是:哪里真的有神仙呢?
34. 云此今尚尔:人们说这里至今仍是如此。
35. 婆娑:枝叶摇曳的样子。绿凤尾:比喻树叶如凤凰尾羽般美丽。
36. 偃仰:俯仰起伏,随风摆动。神物使:像是被神灵操控。
37. 三碑:山顶有三块古碑。诘曲:屈曲难辨。古篆字:古代篆书文字。
38. 老人那解读:老人也无法读懂碑文。偶见不能记:虽曾见过却记不得内容。
39. 穷探:竭力探索。峰背:山峰背面,人迹罕至之处。
40. 黄杨子:黄杨树的幼苗或枝条。黄杨木生长缓慢,质地坚硬。
41. 坚瘦纹如绮:木质坚实纤细,纹理如丝织品般精美。
42. 贪心去不顾:因喜爱而不顾危险继续前行。
43. 涧谷千寻缒(zhuì):从极深的山谷用绳索垂降。“寻”为古代长度单位,一寻约八尺。
44. 山高虎狼绝:山上太高,连猛兽都不来。
45. 坦无忌:坦然前行,毫无畏惧。
46. 溟蒙:雾气弥漫的样子。草树密:草木茂密。
47. 葱茜(qiàn):草木青翠繁盛。云霞腻:云霞浓厚如油脂,形容色泽浓艳。
48. 石窦:岩石缝隙中的洞穴。洪泉:大泉。
49. 甘滑如流髓:泉水甜美顺滑,如同流淌的骨髓。
50. 盥漱:洗手漱口,引申为日常清洁。
51. 冷冽清心胃:清凉刺骨,使人内心清爽。
52. 浣衣挂树梢:洗完衣服挂在树枝上晾晒。
53. 磨斧就石鼻:在石头突出的部分磨斧头,“石鼻”指石上隆起如鼻状者。
54. 归意念城市:开始思念回到人间城市的生活。
55. 不到今卅年:三十年没有再来。“卅”(sà),三十。
56. 衰老筋力惫:身体衰老,体力耗尽。
57. 伐残木:当年砍下的黄杨残枝。
58. 牙檗(bò)已如臂:新长出的嫩芽和枝干已经粗如手臂。牙,新芽;檗,树木砍后再生的枝条。
59. 叹喟:叹息。
60. 难在忘势利:成为神仙的关键在于能否忘记权势与私利。
61. 贫贱尔何爱:你这样贫贱的人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?
62. 弃去如脱屣(xǐ):抛弃身外之物就像脱掉鞋子一样轻松。屣,鞋。
63. 嗟尔若无还:可叹你们如果不肯回头。
64. 绝粮应不死:即使断绝粮食也不会死亡——暗指修炼成仙的可能性。
---
以上为【巫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以游历巫山为线索,融写景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展现了其一贯宏阔胸襟与哲理思辨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外及内、由景入理,先极写巫山自然景观之奇伟险峻,再借“神女”传说引发对世俗迷信的质疑,进而反思人生价值与精神超越之道。诗人并未否定“神仙”的存在,而是强调唯有舍弃功名利禄、安于清贫淡泊者,方有可能接近“不死”之境——实为道家隐逸思想与儒家济世情怀之间的调和表达。语言雄健奔放而不失精微刻画,意象丰富,节奏跌宕,体现出苏轼晚年诗歌沉郁顿挫而又通达洒脱的艺术风格。
---
以上为【巫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是苏轼早年出蜀赴京途经三峡时所作,属纪游山水诗中的杰作。全诗以空间推进为主线,从瞿塘入峡写起,层层递进至巫山深处,描绘了由险峻到幽奇、由壮丽到神秘的完整视觉体验。诗人善用夸张与拟人手法,“连峰稍可怪”“天工运神巧”等句赋予自然以生命意志,使群山如匠人雕琢中的作品,极具想象力。中间穿插“神女石”传说,既呼应楚文化传统,又通过“楚赋亦虚传”一句理性批判迷信观念,体现苏轼“重实证、轻怪力乱神”的思想倾向。
更深层的是,诗歌后半转入哲理思索。通过对采黄杨、饮泉、磨斧等细节描写,展现一种近乎隐士的生活图景,最终归结于“神仙固有之,难在忘势利”的人生领悟。这不仅是对外求仙者的劝诫,更是对自己仕途奔波的反观自省。结尾“绝粮应不死”语带双关,既可能是讽刺执迷者徒劳追求长生,也可能暗示真正的解脱在于心灵超然。整首诗气象宏大而思致缜密,融合儒道两家精神,在宋代山水诗中独树一帜。
---
以上为【巫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苕溪渔隐丛话·前集卷五十四》引《东坡纪年录》:“嘉祐四年,公年二十六,自眉山赴汴京,过巫山,作《巫山》诗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此诗写巫山之险奇,兼寓人生之感慨,情景交融,议论超迈,非徒模山范水者比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卷六:“起势雄浑,中幅奇幻,收处悠然言外,盖以山水发其胸中浩然之气,苏诗之胜处在此。”
4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刊误》评:“‘仰观八九顶’以下数联,笔力扛鼎,气象万千,足与三峡争雄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此诗全篇皆佳,尤妙在由景生情,由情入理,步步深入,终归于旷达之怀,真大家手笔。”
6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指出:“苏轼此诗虽未押严格平仄,然气势奔放,词意连贯,可见其早期已具驾驭长篇之能。”
7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按语:“此诗体现了苏轼将自然审美与哲学思考结合的特点,是其山水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。”
以上为【巫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