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(苏轼自指)在困倦中提笔写字,随手点起一杯新茶。莫要笑话那些醉倒在春风里的人,他们一生都在为功名利禄奔忙;而我只愿长醉于山水之间,哪怕衣衫被雨水打湿也不在意。不必苦苦追问归期,既然人生如逆旅,何不潇洒走一回?且听穿林打叶的雨声,从容前行,吟诗啸傲。
以上为【定风波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定风波:词牌名,又名“卷春空”“定风波令”等,双调六十二字,仄韵。
2. 子瞻:苏轼的字。此处第一人称叙述,即苏轼自称。
3. 书困:因长时间书写或读书而感到疲倦。
4. 点新茶:指煎茶或泡茶,宋代流行点茶法,用茶筅击拂茶汤成沫饽。
5. 莫听穿林打叶声:不要理会那穿过树林、敲打树叶的雨声,喻指外界的纷扰。
6. 吟啸:吟诗长啸,表现从容不迫的态度。
7. 芒鞋:草鞋,平民所穿,象征简朴生活。
8. 一蓑烟雨任平生:披一身蓑衣,任凭烟雨迷蒙,照样过完一生。比喻不避风雨、坦然面对人生坎坷。
9. 料峭春风吹酒醒:微寒的春风把醉意吹散。料峭:形容微寒。
10. 也无风雨也无晴:既没有风雨,也没有晴天。表达超脱于外物、心境澄明的哲理境界。
以上为【定风波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定风波》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,表现了他在逆境中旷达超脱、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。词以“书困点新茶”开篇,看似闲笔,实则点出作者在精神劳顿后寻求心灵慰藉的状态。全词借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,抒写人生感悟,将自然风雨与人生风雨融为一体,展现出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胸襟。结尾“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更是将儒释道思想融合升华,达到物我两忘、超然物外的境界。此词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定风波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《定风波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第三年。词前有小序:“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”可见此词缘起于一次真实的旅途经历。然而苏轼并未停留在记事层面,而是借题发挥,将一场自然之雨升华为人生风雨的象征。
上阕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”,以“莫听”二字斩断外界干扰,体现主体精神的独立与自主。“何妨”更显洒脱之态。即便“竹杖芒鞋”,亦胜过“马”,并非否定物质条件,而是强调内心自由高于外在荣辱。
下阕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是全词精髓。风雨既指自然现象,也暗喻政治打击;晴则象征顺境与荣耀。苏轼最终超越对立,进入一种无执无着的精神境界,这正是他融合儒家担当、道家逍遥与佛家空观的思想体现。
整首词语言质朴却意蕴深邃,结构紧凑,由实入虚,情景交融,哲理自然流出,毫无说教之感,堪称宋词中“以诗为词”“以理入词”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定风波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冷斋夜话》:“东坡赴贬黄州,途中遇雨,作《定风波》,其词旷达,世以为非俗子所能及。”
2. 清·王士禛《花草蒙拾》:“‘一蓑烟雨任平生’,此等语,自是东坡胸次流出,他人强摹,便落第二义。”
3. 清·刘熙载《艺概·词曲概》:“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,如《定风波》‘也无风雨也无晴’,非悟道者不能道。”
4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但言“东坡之词旷”,可为此词注脚。
5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“此词于寻常景物中寄寓深刻人生体验,足见东坡襟抱。”
6. 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“通体浑厚,寓意高远。结句尤有超然物外之致。”
7. 夏承焘《唐宋词欣赏》:“苏轼在这首词里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度的艺术修养,把生活中的挫折转化为美的享受。”
以上为【定风波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