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高平四面开阔,雄伟的营垒耸立;三月春光初至,景色显得格外明媚。园中盛开的桃李属于太守之家,城楼上的亭台令游客沉醉其中。歌声翻飞,如同《杨柳枝》曲般动听,酒宴上金杯喧沸;酒散之后凭栏远望,心中涌起无限情思。云雾深重,再也望不见遥远的玉门关;细草萋萋,群山重重,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之中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髙平四面开雄垒】的翻译。
注释
木兰花令:实为《玉楼春》,错题为《木兰花令》乃为前人误刻所误导。按《花间集》载《木兰花令》、《玉楼春》两调,其七字八句者为《玉楼春》体,《木兰花令》则韦词、毛词、魏词共三体,从无与《玉楼春》同者。自《尊前集》误刻以后,宋词相沿,率多混填。
调注:毛本作「玉楼春」,《东坡外集》作「木兰花」,注云:「亦名《瑞鹧鸪》。」
题注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、明吴讷钞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俱未收,唯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及毛子晋汲古阁本《东坡词》。
高平:宋时为泗州,属临淮郡。龙榆生笺:「《汉书·地理志》:『临淮郡,……县二十九:徐,取虑,淮浦,盱眙,厹犹,僮,射阳,开阳,赘其,高山,睢陵,盐渎,淮阴,淮陵,下相,富陵,东阳,播旌,西平,高平,开陵,昌阳,广平,兰阳,襄平,海陵,舆,堂邑,乐陵。』」
使君:此谓泗守孙奕。
歌翻《杨柳》:龙榆生笺:「白乐天《杨柳枝词》:『古歌旧曲君休听,听取新翻《杨柳枝》。』」
玉关:龙榆生笺:「《後汉书·班超传》:『班超字仲升,扶风平陵人,徐令彪之少子也。……超自以久在绝域,年老思土。十二年,上疏曰:「……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……」』注:『玉门关属燉煌郡,今沙州也,去长安三千六百里。』李太白《子夜吴歌》:『春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』」
1. 木兰花令:词牌名,又名《玉楼春》《春晓曲》等,双调五十六字,仄韵。
2. 髙平:地名,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,宋代属泽州,地处晋东南要冲,为军事重镇。
3. 雄垒:雄伟的防御工事或军营壁垒,形容地势险要,兵备森严。
4. 三月风光:指农历三月的春景,正值仲春时节,万物复苏。
5. 桃李使君家:使君,汉代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指当地太守。桃李喻其德政所化,亦实写园林美景。
6. 亭台游客醉:写游人于城楼亭阁中赏景饮酒,陶然而醉。
7. 歌翻《杨柳》:指唱起《杨柳枝》曲调,唐代流行曲,多用于离别或抒怀。翻,按曲调演唱。
8. 金尊沸:形容酒宴热闹,杯盏交错,人声鼎沸。金尊,即金樽,贵重酒器。
9. 凭阑:倚靠栏杆,常用于表达登高怀远之情。
10. 玉关:玉门关,汉唐时期西北重要关隘,象征边塞与征戍之地,此处借指遥远边疆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髙平四面开雄垒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描绘春日登临所见之景,融写景、抒情于一体,意境开阔而情感含蓄。上片写边地雄浑之势与春光明媚之景,点出“使君家”暗示地方官员治下的安定繁荣;下片转入宴饮欢歌后的孤寂思绪,由乐转悲,表现出士人登高怀远、忧国思边的情怀。全词语言清丽,音律和谐,情景交融,体现了苏轼早期词作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风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髙平四面开雄垒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《木兰花令》以登临高平城所见为背景,展现出一幅边城春色与人文风情交织的画面。开篇“高平四面开雄垒”气势恢宏,勾勒出地理形胜与军事地位;“三月风光初觉媚”笔锋一转,带出春意盎然之景,刚柔相济,对比鲜明。接着以“园中桃李”与“城上亭台”对举,既写自然之美,又写人事之盛,暗含政通人和之意。
下片由宴饮之乐转入内心之思。“歌翻《杨柳》金尊沸”极写欢宴之热烈,而“饮散凭阑无限意”陡然转折,情绪由外放归于内敛。结尾两句“云深不见玉关遥,草细山重残照里”,以景结情,意境苍茫:云遮雾障,玉门难望,象征边事渺茫、报国无门;细草覆野、山峦叠嶂,落日余晖洒满大地,渲染出一种孤独、惆怅而又壮阔的氛围。这种由近及远、由实入虚的手法,使全词情感层次丰富,耐人回味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词虽风格近于婉约,但气象开阔,已具东坡后期豪放词的雏形。尤其末句融情于景,含蓄深远,堪称神来之笔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髙平四面开雄垒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词林纪事》:“此词写边城春景,而寓羁旅之思,语虽清丽,气自雄浑。”
2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二:“‘云深不见玉关遥’七字,有千钧之力,非徒以景胜也。”
3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但其论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可为此词作注脚,尤以下片为典型。
4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“此词或作于熙宁年间知密州前后,时苏轼关注边防,词中‘玉关’之叹,或有所寄。”
5. 薛瑞生《东坡词编年笺注》认为此词系苏轼早期作品,虽无确凿编年证据,然从风格观之,当属出仕初期登览抒怀之作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髙平四面开雄垒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