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八月十七日,我再次登上望海楼,依照前一首诗的韵脚自作和诗。这一天放榜,我和另一位考官因需继续阅卷而滞留。此组诗共五首,这是其中之一。
天台山的桂子为何而散发香气?我已倦于聆听空荡台阶上夜雨滴落的微凉之声。幸好明日还有观钱塘江潮的盛事,届时万人空巷,人们争相竞逐新装,热闹非凡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八月十七日:指农历八月十七,正值钱塘江观潮的最佳时节。
2. 望海楼:位于杭州,可远眺钱塘江,是观潮胜地。
3. 自和前篇:指苏轼依自己先前所作诗的韵脚再作诗相和。
4. 是日榜出:指科举考试放榜之日。
5. 试官两人復留:苏轼时任科举考官,因阅卷或复核工作未完成,需继续留守。
6. 天台桂子:天台山产桂花,传说中有“天台桂子落人间”之语,亦暗含佛道意境。
7. 点夜凉:形容夜雨滴落在台阶上的声音,带来秋夜的寒意。
8. 明朝看潮:指次日(八月十八)观看钱塘江大潮,为江南重要民俗活动。
9. 万人空巷:形容百姓倾城而出,街巷为空,极言观潮之盛况。
10. 斗新妆:人们竞相穿戴新衣盛装,参与节日活动,展现欢庆气象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科举考试期间所作组诗之一,写于放榜之日。诗人因职责所系未能脱身,内心略感疲惫与孤寂,但笔锋一转,寄情于翌日观潮的民俗盛况,以“万人空巷斗新妆”的热闹反衬自己当下的清冷处境。全诗情感含蓄,借景抒怀,既有士人仕途命运揭晓时的紧张氛围,又流露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与向往,展现了苏轼旷达中见细腻的情怀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时间与空间的对照展开:前两句写当下情境——夜深人静,桂香飘渺,阶前雨滴,诗人独坐听凉,透露出公务繁重后的倦怠与孤寂。后两句笔势陡转,由静入动,由个人转向群体,描绘明日观潮的盛大场面。“赖有”二字承上启下,既是对现实烦劳的暂时超脱,也体现了诗人善于在困顿中寻得精神寄托的豁达。末句“万人空巷斗新妆”极具画面感,生动再现了宋代杭州民俗生活的热烈气息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开阔,以小见大,在个体情绪与社会图景之间建立起深刻联系,充分体现了苏轼融情入景、化俗为雅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引清人王文诰评:“此诗以静写动,以己之羁留,衬人之喧阗,感慨自在言外。”
2. 《宋诗选注》(钱锺书著)指出:“‘赖有明朝看潮在’一句,看似轻快,实含无奈,正是试官身份与文人情怀的微妙交织。”
3. 《三苏年谱》(孔凡礼编)载:“元祐四年知贡举,榜发后轼与同官留视余卷,遂有是作,其情可知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中《纪评苏诗》云:“桂子香而无人赏,阶雨凉而独自闻,此等处最见迁谪中人之怀抱。”
5. 《唐宋诗词名篇笺证》评曰:“‘斗新妆’三字,写出市井生气,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八月十七日,復登望海楼,自和前篇,是日榜出,余与试官两人復留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