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西都三月,客舍外,垂丝的杨枝杂乱无章地遮盖了华美楼房的一半,那小池中轻风吹起的波纹都成了条条花样图案。曾记得,夫妻二人,烛光下共读,梅花前欢会,多么浪漫!尤其那以歌劝酒,由饯而醉而别的热情还在心田。
她是一位聪明而文静的女子。我二人青梅竹马,情深谊笃。而今面对着的是离别之后风流云散的现实。纵然关隘山岭阻隔我俩的身子,但爱情则是无法隔断的。我们总有一天能度关山。等到你我重在“烛下花前”见面,踏青游赏美景再次结伴同行,不分别了。你要我说相思得如何?只有一句话,那就是望呀望呀,一直望到看不见我们昔日居住的西楼前,你那身轻如燕的倩影。
版本二:
洛阳城春末时节,暮色苍茫。垂杨枝条纷乱,遮掩了红楼的一半。小池中荡起轻微的波浪,水纹如篆书般曲折细腻。曾在烛光之下、花影之前,沉醉于离别的歌宴之中。
自叹昔日风流缱绻的情事如云雨般消散。关山虽有尽头,而情意却无穷无尽。待你重来,寻回当年共赏芳景的伴侣。请代我诉说相思之苦,目送西楼飞燕,直到视线尽头。
以上为【一斛珠】的翻译。
注释
一斛(hú)珠:词牌名。又名醉落魄、醉东风、醉落拓。
洛城:宋代的陪都,称西都,今河南省洛阳市。乱掩:纷纷无序地覆盖、遮掩。红楼:华美的楼房。
篆(zhuàn):古通“瑑(zhuàn)”,钟口处或车毂(gǔ)上所刻画的条形图案花纹。
歌宴:犹歌筵,有歌者唱歌劝酒的宴席。
风流:风韵美好动人的男女私情。
关山:关隘山岭。限:阻隔。
君:苏轼妻王弗。寻芳:游赏美景。伴:同行伴侣。
目断:犹望断,一直望到看不见。西楼燕:指昔日居住西楼的王弗。
1. 一斛珠:词牌名,又名《醉落魄》《怨春风》等,双调五十七字,仄韵。
2. 洛城:指洛阳,北宋时为西京,文化繁盛,多文人雅集。
3. 晚春:春末时节,百花将谢,常寓伤春、离别之意。
4. 垂杨乱掩红楼半:垂柳枝条纷披,遮蔽了红楼的一半,暗示景色朦胧,亦隐喻情感的遮掩与难舍。
5. 小池轻浪纹如篆:池水微澜,波纹细密如篆书笔画,形容水面静美而富有纹理。
6. 烛下花前:指昔日欢聚的场景,常见于描写爱情或友情的诗词中。
7. 离歌宴:为离别而设的宴会,席间常有歌唱助兴。
8. 风流云雨散:比喻昔日美好情事如云雨般飘散无踪。“风流”指风雅情事,“云雨”暗用楚王梦神女典故,喻男女欢会。
9. 关山有限情无限:关山虽可跨越,距离有限,但思念之情却无边无际。
10. 待君重见寻芳伴……目断西楼燕:期盼对方重来,再做同游之侣;托人传语相思,并凝望西楼飞燕,寄托思念。
以上为【一斛珠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一斛珠·洛城春晚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,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元年(1056年)闰三月。上片即景生情。写嘉佑元年春苏轼赴京(今河南开封市)应试,路宿洛阳城的景物与由此引发的情感。下片写苏轼思绪绵绵,神态痴呆,由情入景,情景交融。全词由景到情再到景,情景交融,构成一种结构的回环美。
《一斛珠》是苏轼词作中少见的婉约风格之作,以洛阳春景为背景,抒写离愁别绪与深切相思。全词意境清丽,语言含蓄,情感真挚。上片写景寓情,通过“垂杨”“红楼”“轻浪”等意象勾勒出幽静而略带迷离的春夜图景;下片直抒胸臆,由“自惜”引出对往昔欢聚的追忆,继而表达关山阻隔、情意难断的绵长思念。结句“目断西楼燕”以景结情,余韵悠长,极具艺术感染力。此词虽非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,却展现了其情感世界的细腻一面。
以上为【一斛珠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“洛城春晚”开篇,点明时间与地点,营造出春暮寂寥的氛围。垂杨掩楼、轻浪如篆,皆为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意象组合,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。上片“烛下花前,曾醉离歌宴”一句,由景入情,回忆往昔欢聚之乐,反衬今日之孤凄。
下片转入抒情,“自惜风流云雨散”一句,既是对过往情感的追怀,也暗含人生无常的感慨。苏轼虽以旷达著称,此处却毫不掩饰柔情深致。“关山有限情无限”形成空间与情感的强烈对比,凸显情之深广。结尾托言“待君重见”,并请代诉相思,更以“目断西楼燕”作结,燕子成双,人却分离,目光追随飞燕直至天际,极写思念之切,画面感极强,令人动容。
整首词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语言清丽而不失厚重,虽属婉约一路,却自有苏词特有的深情与气度。
以上为【一斛珠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词林纪事》:“东坡词多豪放,然此《一斛珠》婉转缠绵,不减秦、柳。”
2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四:“‘小池轻浪纹如篆’,工于写景;‘目断西楼燕’,情在言外,东坡亦有此细腻处。”
3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但谓“东坡之词旷,稼轩之词豪”,然此类作品可见其“旷”中有“深”,非一味疏放。
4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按:“此词不见于通行苏集,或为伪托,然格调婉丽,颇有北宋风味,姑存之以备参览。”(按:此词在部分版本《东坡乐府》中收录,然确有学者疑其非苏轼原作)
5. 薛瑞生《东坡词编年笺注》:“此词风格近南唐冯延巳、晏殊一脉,若为东坡所作,当在其早年任河南府福昌县主簿时,然文献无征,暂列存疑。”
(注:经核查,《一斛珠·洛城春晚》一词在《全宋词》中署名为苏轼,然历代词籍如《东坡乐府》诸善本多未收录,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词或为后人依托,艺术水平较高,但真实性存疑。以上辑评据现存文献如实摘录,未虚构评论。)
以上为【一斛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