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云朵轻轻飘,月色微微亮,二更天时从酒醉中醒来,船刚开始出发。回头遥望京口,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。记得喝酒时欢歌笑语的场面,不记得上船时的情景。
酒醒后头巾偏斜,扇子坠落,藤床格外细腻,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。一觉醒来,梦中的幽静无人可倾述,此生的飘荡什么时候纔能休止呢?家住西南眉山,却经常向东南道别。
版本二:
天空浮着淡淡的云,月光微明,二更时分酒醒过来,船刚刚启程。回望那座孤城,已被苍茫的烟雾笼罩。还记得当时欢歌笑语的情景,却记不清是什么时候醉后归来的了。头巾歪斜,扇子从手中滑落,藤床冰凉而光滑。梦醒之后,幽深的梦境无人可诉。这一生漂泊不定,什么时候才能停歇?家乡在西南方向,可我常常向东南告别。
以上为【醉落魄 · 离京口作】的翻译。
注释
醉落魄:原唐教坊曲名。《宋史·乐志》名《一斛夜明珠》,属“中吕调”。《尊前集》注“商调”,金词注“仙吕调”,蒋氏《九宫谱目》入“仙吕引子”。此用旧曲另创新声。调名出自唐梅妃故事。唐·曹业之《梅妃传》:“梅妃,姓江氏,莆田人。父仲逊,世为医。妃年九岁,能诵《二南》。语父曰:‘我虽女子,期以此为志。’父奇之,名之曰采苹。开元中,高力士使闽、粤;妃笄矣。见其少丽,选归,侍明皇,大见宠幸。长安大内、大明、兴庆三宫,东都大内、上阳两官,几四万人,自得妃,视如尘土。宫中亦自以为不及。妃善属文,自比谢女。淡妆雅服,而姿态明秀,笔不可描画。性喜梅,所居阑槛,悉植数株。上榜曰『梅亭』。梅开赋赏,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。上以其所好,戏名曰梅妃。妃有《萧兰》、《梨园》、《梅花》、《凤笛》、《玻杯》、《剪刀》、《绮窗》七赋。……会太真杨氏入侍,宠爱日夺。上无疏意,而二人相嫉,避路而行。……上在花萼楼,会夷使至,命封珍珠一斛密赐妃。妃不受,以诗付使者,曰:‘为我进御前也。’曰:‘柳叶双眉久不描,残妆和泪湿红绡。长门自是无梳洗,何必珍珠慰寂寥。’上览诗,怅然不乐。令乐府以新声度之,号《一斛珠》,曲名始此也。”李后主之作为始词。宋人晏小山此调四词,改调名为《醉落魄》,其体制与李词全同,为宋人常用之体。张子野词名《怨春风》,黄山谷词名《醉落拓》、李筼(yún)房词名《章台月》。以李后主《一斛珠·晓妆初过》为正体,双调,五十七字,前后阕各五句、四仄韵。另有两变体,亦五十七字,前后阕各五句、四仄韵。
“离京口作”:吴讷钞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题作“述怀”。
京口:龙榆生笺引查注《诗集》:“《吴志》:‘建安十四年,孙权谋拒曹操,始于吴迁京口,谓之京城。十六年徙居秣陵,而置京口镇。’《南徐志》:‘京口旧名须口,即西浦也。’《一统志》:‘京岘山在丹徒县东五里,京口因山得名。’”
二更:一说为“三更”,然元延祐本、吴讷钞本、《二妙集》本、毛本均题作“二更”,兹从元延祐本。
“孤城回望苍烟合”句:意谓回头遥望京口,已隐没于灰蒙蒙的雾中。孤城,京口;苍烟,苍茫的云雾。
记得歌时:傅《注》本,毛本并作“公子佳人”,兹从元延祐本。
“巾偏扇坠藤床滑”句:此句与下句均描述词人醉后之态。酒醒后头巾偏斜,扇子坠落,藤床格外滑腻,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。巾,指头巾。
“家在西南,常作东南别”句:傅子立注:“公家在西蜀,而游宦多在江南。”刘尚荣按:“东坡家乡在西蜀眉山,而熙宁四年十一月至七年八月通判杭州。傅?《东坡纪年录》‘熙宁七年甲寅。离京口,呈元素,作《醉落魄》、《诉衷情》。’”
1. 醉落魄:词牌名,又名“一斛珠”“怨春风”等,双调五十七字,仄韵。
2. 京口:古地名,即今江苏省镇江市,位于长江南岸,为南北交通要冲。
3. 轻云微月:淡淡的云彩,朦胧的月光,描绘夜色清幽。
4. 二更:古代计时单位,相当于晚上九点至十一点。
5. 船初发:船刚刚起航,暗示作者酒醒时已离开岸边。
6. 孤城:指京口城,因远离人群或视角模糊而显得孤独。
7. 苍烟合:苍茫的烟雾弥漫聚合,形容夜雾笼罩城郭的景象。
8. 不记归时节:记不清归来的时间,说明前夜饮酒甚醉。
9. 巾偏扇坠:头巾歪斜,扇子掉落,形容醉态或睡态不整。
10. 藤床滑:藤编的卧具冰凉光滑,突出夜深体感的冷寂。
11. 幽梦无人说:梦境幽深,醒来后无人可以倾诉,表达孤独。
12. 此生飘荡何时歇:感叹一生仕途奔波,居无定所,渴望安定。
13. 家在西南:苏轼是四川眉山人,地处北宋版图的西南。
14. 常作东南别:长期在东南地区任职(如杭州、密州、徐州等地),不得不一次次离开家乡方向,奔走于东南之间。
以上为【醉落魄 · 离京口作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(西元一〇七三年)冬,苏东坡任杭州通判之时。词之上阕写酒醒,下阕写梦回。词中情景交融,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,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。
这首词是苏轼早期离别京口(今江苏镇江)时所作,情感真挚,意境清冷,抒发了宦游漂泊之苦与思乡之情。全词以“酒醒”为切入点,由夜行舟中所见所感展开,既有对前夜宴饮的回忆,又有对现实孤寂的描写,进而引出人生飘零、归期无望的深沉感慨。语言简练自然,情景交融,体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细腻婉约的一面,也预示了其日后豪放与深情并存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醉落魄 · 离京口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以“酒醒”开篇,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半梦半醒、迷离恍惚的情境之中。“轻云微月”四字勾勒出静谧清冷的江夜图景,与“二更酒醒船初发”形成时空上的衔接——人在舟中,酒意渐退,才发觉旅程已然开始。这种迟来的知觉强化了漂泊的被动感。
“孤城回望苍烟合”一句视野开阔,又透出孤寂。京口城在烟雾中若隐若现,既是实景描写,也象征着与过去生活的隔阂与疏离。“记得歌时,不记归时节”用对比手法写出欢聚之短暂与醉后之茫然,情感层次丰富。
下片转入室内细节:“巾偏扇坠藤床滑”,通过醉态与睡具的描写,进一步渲染慵懒寂寞的氛围。梦醒之后,“幽梦无人说”五字极尽孤独之致,内心世界无人理解,唯有沉默相对长夜。
结尾直抒胸臆:“此生飘荡何时歇”,是对命运的诘问,也是对安定生活的深切渴望。最后一句“家在西南,常作东南别”看似平淡,实则沉重——地理上的反向奔波,映射出理想与现实的背离,乡愁与仕途的冲突,在此凝结为一声低沉叹息。
全词结构紧凑,由景入情,由外而内,层层推进,语言朴素而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少见的婉约风格,也为后来《水调歌头》《念奴娇》等名篇的情感基调埋下伏笔。
以上为【醉落魄 · 离京口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名家词选》(龙榆生编):“此词写羁旅情怀,语浅情深,有‘一往情深’之致。”
2. 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(唐圭璋笺注):“上片纪行,下片抒感,‘家在西南,常作东南别’十字,道尽宦游人无限悲辛。”
3. 《苏轼词集》(王水照、崔铭著):“此词作于熙宁年间外任途中,反映了苏轼早期仕宦生涯中的漂泊感与乡愁意识。”
4. 《中国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》:“以酒醒起兴,以梦断收束,中间穿插记忆碎片,结构精巧,情感真挚。”
5. 《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:“‘此生飘荡何时歇’一句,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慨叹,也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。”
以上为【醉落魄 · 离京口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