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圣明宽厚的朝政下,我得以保全性命;而我如今体衰多病,意志消沉,自己也害怕见人。
请不要登上山冈徒劳地向远方张望我,我正准备祭祀灶神,并邀请邻居一同参与。
以上为【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:此为苏轼于熙宁四年(1071年)首次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,共两首,此为其一。“子由”即其弟苏辙。
2. 圣明宽大许全身:指朝廷允许他外放杭州任职,免于更严重的政治处罚。“圣明”是对皇帝的尊称,“全身”意为保全性命或人身安全。
3. 摧颓:衰败、萎靡不振的样子,形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顿。
4. 自畏人:因曾遭弹劾、身处风口浪尖,故心生畏惧,不愿与人交往。
5. 莫上冈头苦相望:劝弟弟不要登高远望自己所在的方向,以免徒增思念之苦。
6. 吾方祭灶:我正准备举行祭灶仪式。祭灶,民间传统习俗,通常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,祈求平安。
7. 请比邻:邀请邻居一起参与祭祀活动,体现日常生活气息。
8. 此诗作于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放之际,政治处境敏感,情绪较为低落。
9. “祭灶”一事既写实,也可能暗含避谈政事、回归民间生活的意味。
10. 全诗以家常语写深情,表面平淡,实则蕴含复杂的政治忧惧与手足之情。
以上为【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初到杭州时写给弟弟苏辙(字子由)的组诗之一。诗中流露出诗人历经政治风波后的疲惫与谨慎心态,同时也表现出他在逆境中仍努力维持日常生活的平和心境。前两句自述处境与心境:虽蒙朝廷宽宥得以任职杭州,但身心俱疲,畏于人际往来;后两句婉拒兄弟登高相望的牵挂,转而言及祭灶请邻的家常事务,语气温和而含蓄,既表达亲情,又透露出避世自守的情绪。整体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深沉,体现了苏轼在仕途挫折中寻求内心安宁的精神状态。
以上为【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七言绝句,语言简淡却意蕴深厚。首句“圣明宽大许全身”看似感恩颂圣,实则隐含讽刺与无奈——所谓“宽大”,不过是贬谪外放而已;“许全身”三字道尽仕途险恶,性命尚需“恩准”方可保全,可见其处境之危殆。次句“衰病摧颓自畏人”进一步刻画诗人身心交瘁的状态,“自畏人”尤为沉痛,昔日直言敢谏的士大夫,如今竟因政治打击而不敢见人,人格尊严受到极大压抑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从沉重情绪转向生活场景:“莫上冈头苦相望”一句温情脉脉,既安慰弟弟不必挂念,又婉拒外界关注;“吾方祭灶请比邻”以日常琐事作结,看似闲适,实则透露出诗人有意回避政治、退居市井的心态。这种以家常之事收束深情的手法,正是苏轼诗歌的一大特色。全诗结构上由政治感慨转入家庭温情,由沉重归于平静,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调适自我、安顿心灵的能力。
以上为【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语极平易,而情弥深至,非出于肺腑不能如此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自畏人’三字,凄绝千古,非身历患难者不知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卷五:“此诗作于初至杭时,公方避党祸,故有畏人之意。祭灶请邻,聊以自遣耳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早期之作,已见胸襟。虽涉忧患,不作酸语,惟以家常话出之,此其所以为高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表面上说的都是眼前小事,骨子里却充满宦海浮沉的辛酸,典型的‘言在此而意在彼’。”
以上为【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