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欣喜地迎来门外送酒而来的友人,正想切食湖中鲜美的鱼鳞。
游船已经装点妥当,吴地的船桨安稳待发;舞女们初次试穿轻盈的越地罗裙。
我只想拿着渔具追随那头戴黄帽的隐者垂钓江湖,而不愿再以靴刀侍奉官场、佩戴绛色头巾。
春意尚存大半,芬芳浓郁,为了你,我愿先一步踏足水边,迎接这早春的风光。
以上为【有以官法酒见饷者,因用前韵,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官法酒:按官方制度酿造的酒,即官库所藏之酒,常用于公务或馈赠。
2. 白衣人:典出《晋书·孟嘉传》及陶渊明故事,白衣送酒,指友人馈赠酒食。此处指送酒而来的人。
3. 脍湖中赤玉鳞:脍,细切鱼肉而食;赤玉鳞,比喻湖中红色的鱼,形容其美如赤玉。
4. 游舫:游船。
5. 吴榜:吴地的船桨,泛指江南船只。榜,船桨,亦代指船。
6. 舞衫初试越罗新:越罗,越地所产的丝织品,以轻薄精美著称;此句描写舞女初穿新衣,增添宴饮雅趣。
7. 黄帽:指渔夫所戴之帽,代指隐逸之人。杜甫《陪李梓州泛江》有“乌犍何从来,黑帽自撑突”,黄帽或为渔樵之象征。
8. 靴刀抹绛巾:指官场装束与仪卫,靴刀为武官佩饰,绛巾为红色头巾,象征官职身份。此句表示不愿再拘泥于官场礼节。
9. 芳意:春日的美好意趣。
10. 强半:大半,过半。
以上为【有以官法酒见饷者,因用前韵,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,题中“述古”指其同僚陈襄(字述古),时任杭州知州。诗题表明:有人送来官府所酿之酒,苏轼遂依前韵作诗,邀请陈襄移厨至西湖之上共饮。全诗以轻快笔调描绘春日湖上宴游之景,抒发对自然之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。诗中既有宴乐之欢,又含归隐之思,展现了苏轼在仕隐之间的情感张力。尾联“为君先踏水边春”尤为灵动,将友情与春意交融,意境开阔,情致盎然。
以上为【有以官法酒见饷者,因用前韵,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由馈酒起兴,转入湖上宴游之设想,继而抒发隐逸之志,终以迎春收束,层层递进。首联“喜逢门外白衣人,欲脍湖中赤玉鳞”以典故开篇,既点明酒来之喜,又勾画出临湖食鲜的闲适图景。颔联写游船已备、舞衣初试,细节生动,渲染出宴游在即的欢愉气氛。颈联笔锋一转,“欲将渔钓追黄帽,未要靴刀抹绛巾”,直抒胸臆,表达对自由渔隐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官场束缚的厌倦,是全诗情感升华之所在。尾联“芳意十分强半在,为君先踏水边春”以景结情,将春意拟人化,主动“先踏”水边,既显豪情,又见深情,将友情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,余韵悠长。全诗语言清丽,用典自然,情思跌宕,体现了苏轼早期诗作中兼具风雅与旷达的风格。
以上为【有以官法酒见饷者,因用前韵,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清逸有致,写湖上春游,不事雕琢而风神自远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先踏水边春’五字,的是东坡语,他人道不出。”
3. 查慎行《苏诗补注》:“‘白衣人’用孟嘉事而浑化无迹,‘黄帽’‘绛巾’对举,见出处之志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七:“此诗作于熙宁六年春,时与陈述古游处甚密,移厨湖上,实为一时盛事。诗中‘未要靴刀抹绛巾’,已有厌于簿书之意。”
5. 清代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卷三:“东坡七律,至此等处,自然流出,不求工而工。”
以上为【有以官法酒见饷者,因用前韵,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