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三人曾有一日结伴同行,如今只留下高斋中明月相伴。
遥想你们乘小船已至京口,夜晚尚能听到孤枕边潮水的声音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仲天贶(kuàng):北宋人,生平不详,为苏轼友人。
2. 王元直:名彭,字元直,眉山人,苏轼同乡好友。
3. 眉山:今四川眉山市,苏轼故乡。
4. 钱塘:今浙江杭州,时苏轼任杭州知州。
5. 高斋:指诗人居所中高敞的书斋,此处代指共处之地。
6. 一旦:一日,形容短暂而珍贵的相聚时光。
7. 扁舟:小船,象征旅途漂泊。
8. 京口:今江苏镇江,位于长江南岸,是当时由杭州北上必经之路。
9. 孤枕潮声:指旅途中独宿听潮,寓孤独与思念之情。
10. 绝句五首:原诗共五首,此为其中一首,现存文献中仅存此首较为通行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杭州(钱塘)送别友人仲天贶、王元直所作,共五首绝句之一。本诗以简洁语言勾勒出友情之深厚与离别之怅惘。前两句追忆三人共处的温馨时光,后两句设想友人远行的情景,借“扁舟”“潮声”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,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。全诗情景交融,含蓄隽永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情意深长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虽为组诗之一,但独立成章,意境完整。开篇“三人一旦同行”平实叙述,却蕴含无限温情,“一旦”二字既显相聚之短暂,又突显其珍贵。次句“留下高斋月明”笔锋一转,写友人离去后诗人独对明月,静谧中透出寂寞,月光成为情感的见证者。后两句由实入虚,想象友人已乘扁舟抵达京口,夜宿江畔,耳畔唯有潮声与孤枕相伴,视听结合,画面感极强。潮声本为自然之声,在此却成了离愁的载体,反衬出旅途的孤寂与诗人内心的牵挂。全诗语言朴素,不事雕琢,却情真意切,体现出苏轼“绚烂归于平淡”的艺术境界,是其晚年送别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其“语淡而情深,有不尽之意”。
2. 清·纪昀评苏轼此组诗(残存此首)云:“写别情不落俗套,以景结情,自然入妙。”(见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)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东坡晚年诗多萧散自如,此诗即其一例,看似不经意,而情味自足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》中华书局校注本(孔凡礼点校)收录此诗,并引旧注谓:“天贶、元直皆眉山士人,从公游,留杭半载而去。”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