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身穿青布裙、白上衣的於潜女子,双脚洁白如霜,却不穿鞋子。
头上插着金属发饰,鬓发如丝线穿过柠木簪子,披散着头发,在沙地上顶着风雨前行。
她们继承了古代老妇人的妆扮,这种装束由祖辈传给父辈再传到今日,至今当地百姓仍怀念旧日的君主。
苕溪边杨柳刚刚飘起飞絮,女子对着溪水画眉,然后渡过溪水而去。
遇见砍柴归来的郎君,彼此亲昵柔媚,令人不禁感叹:谁说古代贤淑的姜姓女子(如齐女鲁女)才独有美德呢?
以上为【于潜女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於潜:古县名,属杭州,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,宋代为山区县,多山林劳作之民。
2. 青裙缟袂:青布裙,白绢袖衣。缟,白色丝织品;袂,衣袖。形容女子朴素的穿着。
3. 两足如霜不穿屦:双足洁白如霜雪,却赤脚不穿鞋。屦,古代用麻、葛等制成的鞋。
4. {舟奢}沙:应为“挓挲”或“奓沙”,形容头发蓬松散乱的样子。此处指女子披发迎风而行。
5. 丝穿柠:形容发丝穿过像柠木一类的细长发簪。“柠”或为“朾”“柽”之误,指细木簪。
6. 蓬沓障前走风雨:蓬头散发,在风雨中前行。“蓬沓”即蓬乱,“障”可能指遮蔽物或山岭屏障。
7. 老濞宫妆:指汉代吴王刘濞宫中妇女的妆饰风格。刘濞曾都广陵(今扬州),辖地近江南,或影响地方风俗。
8. 传父祖:指此地女子的服饰习俗世代相传,源自祖先。
9. 苕溪:浙江北部重要河流,流经於潜、余杭等地,是太湖上游主要支流。
10. 姬、姜有齐、鲁:周代贵族女性多姓姬或姜,齐、鲁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,常出贤德女子。此句反问,谓民间女子之美德不输古代贵族。
以上为【于潜女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通过描绘宋代於潜(今属浙江临安)一带民间女子的生活风貌,展现其自然质朴之美与坚忍独立之性。诗人以写实笔触刻画了劳动女性不拘礼法、自由洒脱的形象,既赞美其天然风韵,又寄寓对淳朴民风的追怀。全诗融合风俗描写与历史感慨,语言清新流畅,意象生动,体现了苏轼关注民间、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。
以上为【于潜女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巡行属县时所作,属于纪行风俗诗。首联以“青裙缟袂”“两足如霜”勾勒出於潜女子清丽而质朴的形象,突出其赤足行走于山野之间的自然状态,毫无矫饰。颔联写其发饰与行态,“{舟奢}沙”“丝穿柠”细致描摹了民间女子粗简而不失韵味的妆扮,“走风雨”更显其辛劳坚韧。颈联转入历史纵深,以“老濞宫妆”点出地方风俗的历史渊源,所谓“遗民悲故主”,暗含对前朝风物的缅怀,也折射出百姓对安定生活的向往。尾联转写春景与人情:柳絮初飞,女子画眉渡溪,邂逅归樵,情意绵绵,画面极富诗意。末句“不信姬、姜有齐、鲁”尤为警策,打破传统对贵族女性的礼赞垄断,肯定民间女子同样具备美好品德与情感,体现苏轼平等的人文关怀和超越时代的审美眼光。全诗结构由外貌至风俗,由现实入历史,再回归当下生活场景,层次分明,意境悠远。
以上为【于潜女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“写山野女子,不事铅华,而风致自远,东坡胸中有民瘼,故能发为清响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评:“语虽浅近,意实深厚。‘两足如霜’四字,写出山村女子神理;‘不信姬姜’一句,翻案有力,见公胸次高旷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选录此诗,评曰:“苏诗之妙,在能以寻常人物入诗而风神独具。於潜女赤足不履,披发冒雨,而自有高古之致。末二语尤有寄托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十五注此诗云:“此诗盖感于民俗之古朴,而伤今之不如昔也。‘老濞宫妆’云者,或指五代吴越遗俗,非必实指汉吴王。”
5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载:熙宁六年(1073)苏轼巡行於潜,作《於潜女》《於潜僧绿筠轩》等诗,反映其深入基层、体察民情的为政态度与文学关怀。
以上为【于潜女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