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清风究竟是何物?如此可爱却难以言说其名。
它所到之处,仿佛君子莅临,连草木都发出美好的声响。
我此行本无要事在身,任一叶孤舟随意斜横于水面。
在江流中自由俯仰,恰好与清风相迎相合。
举杯面对浩渺水色,欣然享受这无牵无挂、物我两忘的欢愉。
归来停泊在两条溪水之间,夜空中云影浮动,水光自明。
以上为【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,绕城观荷花,登岘山亭,晚入飞英寺,分韵得「月明星稀」四字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王郎昆仲:指王适、王遹兄弟,苏轼友人,皆有才学。
2. 迈:王适之子王迈,随父同行。
3. 岘山亭:湖州境内岘山上的亭台,因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登岘山悲叹“自有宇宙,便有此山”而闻名,此处或为借用其名以寄高远之思。
4. 飞英寺:湖州著名佛寺,始建于唐代,以“塔里塔”著称,为当时文人雅集之地。
5. 分韵:旧时文人聚会赋诗,各取一字为韵脚,依韵作诗。此处得“月明星稀”四字,每人分用其中一字押韵。
6. 清风定何物:化用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夫吹万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,咸其自取,怒者其谁邪?”之意,将风拟为有德之君子。
7. 草木有嘉声:谓风吹草木,其声悦耳如德音,亦暗喻君子所至,万物感化。
8. 孤舟任斜横:写出行之闲适,不拘方向,任舟自漂,体现“无心”之趣。
9. 中流自偃仰:舟在水中起伏,随波荡漾,亦象征心境之从容自在。
10. 云水夜自明:夜深月照,云影映水,水光相接,一片澄明,既写实景,又寓心境清明。
以上为【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,绕城观荷花,登岘山亭,晚入飞英寺,分韵得「月明星稀」四字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友人王郎昆仲及其子王迈同游湖州(今浙江吴兴)时所作,记述一日之游:绕城赏荷、登岘山亭、傍晚入飞英寺,分韵赋诗,得“月明星稀”四字。然而诗题虽标“分韵”,诗中却未见“月明”或“星稀”字样,实则以意境暗合——末句“云水夜自明”即呼应“月明”,而整体空灵静谧之境亦近“星稀”。全诗不重叙事,而重抒情写意,借清风、孤舟、流水、夜色等意象,表现诗人超然物外、与自然冥合的精神境界。语言冲淡自然,节奏舒缓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深远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,绕城观荷花,登岘山亭,晚入飞英寺,分韵得「月明星稀」四字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“清风”起兴,赋予无形之风以人格化的品格,称之为“如君子”,使自然现象升华为道德意象。开篇设问“清风定何物”,引人思索,继而以“可爱不可名”作答,留下悠长余味,颇具哲理意味。中间写泛舟之乐,不言景而景自现,“中流自偃仰,适与风相迎”八字,动静结合,既有身体感受,又有心理契合,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。结尾“云水夜自明”一句,意境空灵,月光未出而水已自明,似有若无,恰如“月明星稀”之境悄然呈现,含蓄隽永。全诗无激烈之语,无雕琢之痕,纯以气韵流转取胜,是苏轼晚年“绚烂归于平淡”诗风的典型代表。值得注意的是,诗中并未直接描写荷花、岘山、寺庙,而是撷取游程中的心灵感受,以意驭景,体现出高度的艺术提炼能力。
以上为【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,绕城观荷花,登岘山亭,晚入飞英寺,分韵得「月明星稀」四字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清旷绝尘,有濠濮间想,非胸中洒落者不能道。”
2. 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卷三十九:“语极平易,而神味悠然。结句‘夜自明’三字,妙在不说破月出,而月已在其中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:“此诗作于元祐六年知杭州时,与王氏父子游湖而作。通体写意,不涉刻画,得陶、韦之遗意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晚年山水小诗,往往于闲适中见深致,此诗‘清风’一联,拟人而不觉其巧,可谓浑然天成。”
以上为【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,绕城观荷花,登岘山亭,晚入飞英寺,分韵得「月明星稀」四字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