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西晋的战船从益州顺流东下,金陵的帝王之气黯然消散。
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,一片投降的白旗从石头城上举起。
人世间多少兴亡往事令人感伤,而西塞山依然临江屹立。
如今正是四海一家、天下统一之时,旧日的营垒在芦荻秋风中萧瑟作响。
以上为【西塞山怀古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西塞山:今湖北黄石长江边,三国时期东吴西部重要江防要塞
2. 楼船:西晋大将王濬建造的高大战船,《晋书》载“舟楫之盛,自古未有”
3. 金陵王气:传说楚威王见此地有王气,埋金镇之,故称金陵
4. 千寻铁锁:吴军横江设置铁锁链,晋军以火烧熔后突破
5. 降幡出石头:吴主孙皓在石头城竖降旗投降
6. 四海为家:指天下一统的局面
7. 故垒:指西塞山旧日军事堡垒
以上为【西塞山怀古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刘禹锡咏史怀古名篇,通过回顾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,展现朝代兴替的沧桑感。诗中“千寻铁锁”与“一片降幡”形成强烈对比,揭示防御工事终难抵挡历史洪流。尾联以“四海为家”的盛世景象与“故垒萧萧”的荒凉残迹相映照,在时空交错中深化了“兴废由人事,山川空地形”的深刻哲理。全篇气势雄浑,寄寓着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和对当下政局的隐忧。
以上为【西塞山怀古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纵横捭阖的笔法勾连六朝兴亡史。前四句用急促的节奏再现晋灭吴之战,一“下”一“收”展现势如破竹的攻势,“沉江底”“出石头”通过动态描写完成历史场景的镜头切换。颈联转入哲理沉思,“几回伤往事”囊括六朝迭变,“山形依旧”则凸显自然永恒,形成历史短暂与自然永恒的辩证思考。尾联看似歌颂统一,实以“故垒萧萧”的意象暗含警世之意——当政者若不懂吸取历史教训,今日的繁华终将成为明日的萧瑟。芦荻秋声的收束,余韵悠长如历史叹息。
以上为【西塞山怀古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清屈复《唐诗成法》:“前四句止就一事言,五以‘几回’二字括过六代,繁简得宜,此法甚妙。”
2. 清薛雪《一瓢诗话》:“刘宾客《西塞山怀古》似议非议,有论无论,笔著纸上,神来天际,洵绝唱也。”
3. 清纪昀《瀛奎律髓刊误》:“第四句但说得吴,第五句七字括过六朝,是为简练。”
4. 清施补华《岘佣说诗》:“前半首叙兴亡之概,千里长江,尺幅中俱见起伏,可谓狮子搏象。”
5. 俞陛云《诗境浅说》:“芦荻萧萧,履清时而依故垒,蕴令节而恋荒墟,易胜今昔苍凉之感?”
以上为【西塞山怀古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