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,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,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。春风无限,来自海上。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,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。
竖立春天的绿幡,剪成春天的彩胜。一阵春风,吹我酒醒。此地不像海角天涯,卷起的杨花,颇似雪花。
版本二:
春天来了,人们打春牛、持春杖,无限的春意从海上吹拂而来。
我愿与春神一同劳作,把桃花染得如同鲜嫩的肉红色一般娇艳。
竖起春旗,贴上春胜,一阵春风拂面,吹散了醉意。
此地不像是遥远的天涯,杨花随风飞舞,卷起来宛如雪花一般洁白。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 · 己卯儋耳春词】的翻译。
注释
减字木兰花:词牌名。《木兰花》原为唐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林鐘商调」。《花间集》所录三首各不相同,兹以韦端己《木兰花·独上小楼春欲暮》词为准。五十五字,前後阕各三仄韵,不同部换叶。《尊前集》所录皆五十六字体,北宋以後多遵用之。《乐章集》及《张子野词》并入「林鐘商」。其名《木兰花令》者,《乐章集》入「仙吕调」,前後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《玉楼春》全同,但《乐章集》以《玉楼春》入「大石调」,似又有区别。别有《减字木兰花》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林鐘商」,《乐章集》入「仙吕调」。四十四字,前後阕第一、三句各减三字,改为平仄韵互换格,每阕两仄韵、两平韵。又有《偷声木兰花》,入「仙吕调」。五十字,前後阕第三句各减三字,平仄韵互换与《减字木兰花》相同。宋教坊复演为《木兰花慢》,《乐章集》入「南吕调」,百一字,前阕五平韵,後阕七平韵。兹陈五格,以见一曲演化之由,他可类推。《减字木兰花》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,句句用韵,仄韵与平韵交互,每两句为一意群,词意转折,适于各种题材,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。《梅苑》李子正词名《减兰》。徐介轩词名《木兰香》。《高丽史·乐志》名《天下乐令》。
「己卯儋耳春词」: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作「立春」。
儋耳:龙榆生笺:「《元和郡县志》:『汉武帝始置珠崖、儋耳二郡。唐贞观五年,以崖州之琼山县置琼州。贞元五年,升都督府,以儋、崖、振、万四州隶焉。』《琼州府志》:『儋耳城西高麻都,有儋耳城遗址。唐平萧铣,置儋州,始还治城东。天宝元年,改昌化郡。宋改昌化军,南渡後废为宜伦县。』」
春牛春杖:傅子立注:「今立春前五日,郡邑并造土牛、耕夫、犁具于门外之东。是日质明,有司为坛以祭先农,而官吏各具缕杖环击牛者三,所以示劝耕之意。」刘尚荣按:「事见《隋书·卷七·礼仪志》。」
便与:元延祐本作「便丐」。
春幡春胜:傅子立注:「《续汉·礼仪志》:『立春之日,立青幡于门外。』贾充《典戒》:『人日造华胜相遗,像瑞图金胜之形,又像西王母戴胜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参见晋司马彪撰《後汉书·志第四·礼仪上》,此係节引。南朝梁·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及《海录碎事·卷二·〈天部·人日门·华胜相遗〉》引作『贾充李夫人《典戒》』云云,然《艺文类聚·卷四·〈岁时部·人日〉》引同傅注,署作『贾充《典戒》』,则作者亦存疑。原书已失传,录诸家异说以待详察。」
杨花似雪花:傅子立注:「桃红杨花,每见仲春之时。南海地暖,方春已盛。」
1. 减字木兰花:词牌名,又名《木兰花减字》《天下乐令》等,双调四十四字,上下片各四句,两仄韵、两平韵。
2. 己卯:即宋哲宗元符二年(1099年)。
3. 儋耳:古地名,即今海南省儋州市,北宋时属偏远贬谪之地。
4. 春牛:古代立春时用泥土或纸扎成的牛,象征农耕开始,举行“打春”仪式。
5. 春杖:立春时官员鞭打春牛所用的彩杖,亦有劝耕之意。
6. 春工:指春神或春天造化万物的力量。
7. 肉红:形容颜色极红而润泽,此处比喻桃花鲜艳如生肉之色,突出其鲜活感。
8. 春旛(fān):即春幡,立春时挂在户外的小旗,用以迎春祈福。
9. 春胜:古代立春日剪彩为花形饰物,称“春胜”,贴于屏风或戴于头上。
10. 杨花似雪花:杨花即柳絮,北方春末常见,此处写海南杨花飞舞如雪,反衬出“不似天涯”的亲切感。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 · 己卯儋耳春词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词的上阕写海南春早。春风阵阵,桃花灼灼一派备耕景象。对此,作者心中充满喜悦之情。下阕写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,预兆豐稳之年;接着写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,赞叹「不似天涯」,表现作者对海南怀有亲切情感。词中情感浓烈,摄取了显示春光典型的事物,描绘色彩鲜明,有意运用复叠的语言,造成轻快节奏并突出重点词语,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。
这首《减字木兰花·己卯儋耳春词》是苏轼晚年贬居海南儋州时所作,写于元符二年(1099年)己卯年的立春日。全词以“春”字为线索,层层铺展,通过描绘立春风物与个人感受,既展现了南国早春的生机盎然,也流露出诗人身处天涯却乐观旷达的情怀。词中反复叠用“春”字,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,语言清新明快,意象生动,情感真挚。虽身处贬所,但不见悲苦之气,反见欣然迎春之趣,充分体现了苏轼“超然物外”的人生境界。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 · 己卯儋耳春词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“春”字贯穿始终,连用十个“春”字(“春牛”“春杖”“春风”“春工”“春旛”“春胜”“春风吹酒醒”“不似天涯”“杨花”“雪花”暗合春景),结构精巧,音韵流畅,极具节日气氛。开篇“春牛春杖”点明立春习俗,展现民间迎春图景;“无限春风来海上”一句气象开阔,将海南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与春意浩荡相融合,寓情于景。继而“便与春工”一语,拟人化地表达诗人参与自然创造的愿望,情感积极而热烈。“染得桃红似肉红”用俗语入词,形象生动,别具俚趣而不失雅致。下片“春旛春胜”延续民俗描写,“一阵春风吹酒醒”既写实又寓意,醉后被春风吹醒,象征着精神上的觉醒与振奋。结尾“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”最为精妙:表面上说海南不像边远之地,杨花如雪,风景熟悉;实则以“似雪花”唤起中原记忆,含蓄表达思乡之情,却又以“不似天涯”自我宽慰,体现出苏轼身处逆境而安之若命的豁达胸襟。全词语言质朴清新,意境明丽,情感由外景而内情,层层递进,堪称东坡晚年小令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 · 己卯儋耳春词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评:“此词以‘春’字贯串全篇,节奏轻快,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……‘不似天涯’一句,表面写景,实则透露出诗人虽处蛮荒而心安此土的旷达情怀。”
2. 龙榆生《唐宋名家词选》录此词,并注:“东坡在儋州,颇自适,此词可见其胸次。”
3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全词语意流转,十‘春’字叠出而不觉其繁,反增节日欢愉之感。结句以杨花比雪,既切春景,又隐含身世飘零之叹,语淡情深。”
4. 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云:“此词纯用白描,而风神自远。‘染得桃红似肉红’,俚语入词,妙趣横生。‘不似天涯’者,正见其天涯之远也,反语见意,愈显沉痛。”
5. 中华书局版《苏轼词编年校注》按语:“此词作于己卯立春,时东坡居儋州,虽困顿而犹能乐天知命,观物取兴,足见其修养之深。”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 · 己卯儋耳春词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