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家兄弟真连璧,门十朱轮家万石。
竹使犹分刺史符,上方行赐尚书舄。
前年持节发仓廪,到处卖刀收茧栗。
归来闭口不论功,却走渡江谁复惜。
君才不用如涧松,我老得全犹社栎。
凭君寄谢江南叟,念我空见长安日。
浮江溯蜀有成言,江水在此吾不食。
翻译
你家兄弟二人如同美玉相连,门庭显赫,家族中出过十位高官,家资万石。你仍执掌竹使符节,担任地方刺史,朝廷又将赐予你尚书之履,前途无量。前年你奉命持节开仓放粮,所到之处收缴兵器、收购蚕茧与栗子,致力于民生安定。归来后却闭口不谈功劳,悄然渡江离去,又有谁会珍惜你的谦退?你的才华如生长在山涧的苍松,虽未被重用,却自有其价值;我已年老,尚能保全性命,如同社庙边无用的老栎树,反而得以终其天年。身着青衫不必嫌弃官职卑微,白发渐生,但薪俸积累已可养家。回想当年江湖之上一叶扁舟,无数青山任我挥毫点染,何等自在!不应轻易阻挡你西行的清风,只怕你尚未出发,便已有北山移文相召,责你隐居而不出仕。请你代我向江南的故人致意,告诉他:我空自遥望长安日影,心怀君恩而不得见。我曾许下浮江溯蜀的诺言,既然江水在此,我便立誓不再饮此水,以明志节。
以上为【次前韵送程六表弟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前韵:依照之前一首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。
2. 连璧:比喻兄弟皆贤,如同两块美玉并列。
3. 门十朱轮:形容家族显贵,多人担任高官(古代高官车轮漆朱)。
4. 家万石:家中富有,或指家族累世为官,享俸禄万石。
5. 竹使:即竹使符,汉代调兵遣将或传达命令的信符,此处代指出任地方官。
6. 刺史符:指担任刺史的符节,掌一方军政。
7. 上方行赐尚书舄:皇上即将赐予尚书官职的象征(舄为古时官鞋,代指官位)。
8. 持节发仓廪:持皇帝符节开仓赈灾。
9. 卖刀收茧栗:化用“卖刀买犊”典故,意为平息战乱,恢复农桑;茧栗指蚕丝与栗子,代指民生产业。
10. 社栎:出自《庄子·人间世》,指因无用而得以保全的老树,苏轼自喻。
以上为【次前韵送程六表弟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依前韵赠予表弟程六之作,抒写兄弟情谊、宦海沉浮与人生志节。诗中既赞程六政绩卓著、功成不居,又自比“涧松”“社栎”,表达才不见用却安于天命的人生态度。通过对往昔江湖生活的追忆与对现实仕途的审视,流露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与对功名羁绊的警惕。末句“江水在此吾不食”尤为沉痛,暗含政治誓言,展现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格。全诗情感深沉,用典精切,结构严谨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沉郁顿挫而又超然洒脱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次前韵送程六表弟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以“连璧”“朱轮”“万石”极言程氏家族之显赫,突出表弟出身高贵且自身得朝廷重用,对其仕途寄予厚望。中间转入对其政绩的回顾——“持节发仓廪”“卖刀收茧栗”,展现其恤民务实之风;而“闭口不论功”更凸显其谦退品格,与世俗邀功者形成鲜明对比。苏轼随即转入自我抒怀,“涧松”与“社栎”二喻极为精妙:前者叹才高不遇,后者则道老来全生之幸,看似矛盾,实则统一于道家“无用之用”的哲思之中。后四句由今忆昔,从现实转向精神世界,“江湖一钓舟”“云山供点笔”勾勒出超脱尘俗的理想图景,与“西风扇”“北山檄”形成张力——既希望表弟能自由前行,又担忧其被功名所拘。结尾托寄江南、遥望长安,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,最终以“江水在此吾不食”作结,语极决绝,似有政治避嫌或贬谪誓言之意,极具震撼力。全诗融亲情、仕隐、哲理于一体,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次前韵送程六表弟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晚年诗益工,此篇气格沉雄,用典浑成,非徒逞才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吕本中语:“‘君才不用如涧松,我老得全犹社栎’,语似旷达而实悲凉,东坡最善以此等句写胸中垒块。”
3. 《瓯北诗话》卷五:“苏诗至此,已脱尽少年豪气,而归于老境苍茫。‘浮江溯蜀有成言’二句,盖自伤流落,誓不复饮此水,其志可知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情真语挚,感慨深长。结处一语千钧,非寻常酬应之作可比。”
5. 《纪评苏诗》:“通体谨严,对仗工稳而不失自然,晚岁律诗之冠冕也。”
以上为【次前韵送程六表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