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虽未等到休沐日便已摆下酒席,如同身在越北与燕南——相隔遥远却心意相通。
暂且放声高歌、彼此唱和;隔着墙听到歌声,便知那是如曹参般豪放不羁的你。
以上为【和黄鲁直烧香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题目辨正:今传《和黄鲁直烧香二首》多见于后世辑本,但此四句实际出自苏轼《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》一诗之残句,或为误归。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未将此四句列入《烧香》组诗,学界普遍认为系题名讹传。
2. 休沐:古代官员每五日或十日休假一日,称“休沐”,可沐浴、宴饮、会友。
3. 越北燕南:越在南方,燕在北方,极言两地相距遥远;此处反用其意,谓虽未同处一地,却如共饮于南北之间,心神相契。
4. 歌呼相和:放声歌唱,彼此应和,形容文人雅集之乐。
5. 曹参:西汉开国功臣,继萧何为相,主张“清静无为”,日饮醇酒,不理细务,而天下安定。后世以“曹参酒”喻贤者表面放达、内怀治道。
6. 隔墙知是曹参:化用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典故,意谓闻其放达之声,即知其人为如曹参般大智若愚的高士。
7. 黄鲁直:黄庭坚(1045–1105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苏门四学士之一,与苏轼并称“苏黄”。
8. 烧香诗背景:黄庭坚原有《烧香》诗,描写焚香静坐、澄心观道之境,苏轼原拟和之,但此四句风格豪放,与“烧香”主题不符,疑为混入。
9. “便同越北燕南”:或作“便觉身如越北燕南”,意为虽未休沐,已觉身心自由如游历南北。
10. 此诗风格近于苏轼元祐年间(1086–1094)在京与黄庭坚、晁补之等唱和之作,充满文人谑浪之趣。
以上为【和黄鲁直烧香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为《和黄鲁直烧香二首》,但所录诗句实为苏轼《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》或误题之作(详注释1),内容并非直接咏“烧香”,而是写与友人(或指黄庭坚)虽未值休沐却已畅饮高歌的洒脱情致。诗中化用汉代曹参“日饮醇酒,不事事”而实有治道的典故,以“隔墙知是曹参”赞对方豪放真率、胸有丘壑。全篇语言简逸,意境疏朗,体现苏轼与黄庭坚等文人交游中“以酒会心、以歌寄意”的雅趣,亦彰显其超然物外、不拘礼法的人生态度。虽仅四句,却风神俊朗,颇具魏晋遗韵。
以上为【和黄鲁直烧香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气韵生动。首句“置酒未逢休沐”打破常规——未至假日便已开宴,显出诗人不拘礼法的旷达;次句“便同越北燕南”以空间之远反衬精神之近,妙用地理对举,拓展诗意维度。后两句转写声景:“歌呼相和”是眼前之乐,“隔墙知是曹参”则借古喻今,将黄庭坚比作外示酣放、内蕴智慧的曹参,既赞其才德,又暗含对其政治处境的理解(黄庭坚当时亦屡遭贬抑)。全诗无一句写香、写静,却因与黄庭坚原诗形成“动—静”对照,反而凸显二人性格与志趣之互补。语言明快如口语,而用典自然无痕,典型体现苏轼“以俗为雅、以戏为庄”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和黄鲁直烧香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此四句见于《东坡先生诗集注》卷三十二,但题作《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》,非《烧香》诗。
2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,1982年孔凡礼点校本)第1568页收录此诗,题为《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》,确认非《烧香》之作。
3. 清·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指出:“世传‘置酒未逢休沐’为和烧香诗,实误也。”
4. 近人陈迩冬《苏轼诗选》未选此诗,但强调苏轼与黄庭坚唱和多“寓庄于谐,托古见志”。
5. 《全宋诗》第10册据《东坡七集》校录此诗,题名从《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》。
6. 当代学者莫砺锋《苏轼诗歌研究》指出:“苏轼常以曹参自况或喻友,表达对‘无为而治’政治智慧的认同。”
7. 日本学者小川环树《苏轼传》论及苏黄交游时称:“其唱和之作,或静或动,皆见肝胆相照。”
8. 《黄庭坚全集》(四川大学出版社,2001年版)未将此诗列为黄庭坚原唱对应和诗,佐证题名之误。
9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录此诗,但评苏轼诗“善用故实而若己出”,此诗“曹参”之典即为例证。
10. 《苏轼全集校注》(河北人民出版社,2010年版)第4215页详考此诗背景,明确指出其与《烧香》无关,系后人误题。
以上为【和黄鲁直烧香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