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天上的良马虽然年老,但只要挥起马鞭便能挣脱束缚飞奔而去。
在如蚁穴土堆般狭窄之地交错奔驰,步伐却仍能合乎尺度。
斜眼看着那些劣等的马匹,它们肉多而骨骼不显、节律全无。
即便缓慢前行、并驾齐驱,稍一动作便容易跌倒失足。
天赋之差悬殊极大,实在难以用常理来追问解释。
以上为【数日前,梦人示余一卷文字,大略若谕马者,用「吃蹶」两字,梦中甚赏之,觉而忘其余,戏作数语足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梦人示余一卷文字:梦见有人给我一卷文字。
2. 谕马者:劝诫或论述马的文字,即有关马的训诫或比喻。
3. 吃蹶(chī juě): stumbling,失足跌倒;“吃”有遭受义,“蹶”为跌倒,此处形容行动不稳、易摔倒。
4. 天骥:天马,良马的美称,比喻杰出人才。
5. 举鞭脱逸:挥鞭即脱缰飞驰,形容良马虽老犹健,不受拘束。
6. 交驰蚁封:在蚂蚁洞口的小土堆间穿梭奔驰,极言空间狭小。
7. 步中衡石:步伐合乎法度,如同经过衡量一般精准。“衡石”为古代称量工具,引申为标准、尺度。
8. 旁睨驽骀:斜眼看那些劣等马。“驽骀”指能力低下的马,喻庸才。
9. 丰肉灭节:肉体肥硕但骨节不显,形容外强中干,缺乏筋骨与节奏感。
10. 徐行方轨:缓慢行走也能保持车轮并行的规整,形容举止从容守度。
以上为【数日前,梦人示余一卷文字,大略若谕马者,用「吃蹶」两字,梦中甚赏之,觉而忘其余,戏作数语足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为苏轼记梦之作,实则借梦中所见“谕马”文字生发议论,以马喻人,抒写才性高下、天资迥异之理。诗中通过对比“天骥”与“驽骀”的形态与行为,凸显真正杰出者虽处困顿或衰老之境,仍具超凡脱俗之质;而庸常之辈纵欲效仿,终因根基不足而“动辄吃蹶”。语言简练,意象鲜明,寓哲理于形象之中,体现苏轼晚年对人生才具、命运与努力关系的深刻体悟。虽为戏作补足之语,然寓意深远,不失为一则精妙的咏物哲理小品。
以上为【数日前,梦人示余一卷文字,大略若谕马者,用「吃蹶」两字,梦中甚赏之,觉而忘其余,戏作数语足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梦”为引,托物言志,借马论才。开篇“天骥虽老,举鞭脱逸”,既写出良马之神骏不减,亦暗喻贤者虽处暮年或困厄,精神风骨犹存,一旦得机便可奋起。“交驰蚁封,步中衡石”进一步刻画其内在节制与精准,即使环境逼仄,亦不乱其序,展现出高度自律与天赋本能。而“旁睨驽骀,丰肉灭节”一句,则以轻蔑之态描写庸马——徒有其表,实无筋骨,反衬出天骥之卓尔不群。最妙在“徐行方轨,动辄吃蹶”八字,形成强烈反差:前者从容不迫而合矩度,后者稍一动作即跌倒,揭示本质差距不在速度姿态,而在根本资质。结尾“天资相绝,未易致诘”,直点主旨——有些差距是先天决定的,非后天努力可轻易弥补。全诗结构紧凑,比喻贴切,语言凝练有力,寓庄于谐,虽云“戏作”,实含深意,体现出苏轼一贯的睿智与旷达。
以上为【数日前,梦人示余一卷文字,大略若谕马者,用「吃蹶」两字,梦中甚赏之,觉而忘其余,戏作数语足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四十三引清·冯应榴评:“此诗虽记梦戏笔,然以‘吃蹶’二字发端,因物寓理,言近旨远,真得风人之遗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钞》评:“借马为喻,讥世之徒具形貌而无实能者,末语归之天资,识见超卓。”
3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按:“‘动辄吃蹶’四字极俚而极妙,苏公善用俗语入诗,化腐成奇如此类是也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短章说理,不落理障,全从形象出之,故耐人寻味。‘步中衡石’‘徐行方轨’皆状君子之持重,非妄拟者所能及。”
以上为【数日前,梦人示余一卷文字,大略若谕马者,用「吃蹶」两字,梦中甚赏之,觉而忘其余,戏作数语足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