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南山上下了一尺厚的雪,待到雪融化后,山色又恢复了苍翠。山涧与谷地因深处而自感温暖,那里的梅花应当已经开得繁盛了。太守厌弃随从车马的喧扰,将车马留在山前。他一边行走一边歌唱,招呼乡野老人同行,共同在青翠的林间漫步。高大的松树投下浓密的树荫,平坦的石头正好可以醉卧安眠。只愿沉醉于聆听山鸟的鸣叫,携着琴声去描摹幽静的流泉。心中喜爱此景,几乎想要忘却归路,只是仍被世俗之事牵绊。归来时才发觉山路遥远,只见明月高悬在山峰之巅。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黄州:今湖北黄冈,北宋时为下等州,苏轼于元丰三年(1080)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至此,任团练副使。
2. 南山:指黄州城南的赤壁山或附近山岭,非特指终南山。
3. 一尺雪:形容雪量较大,突出冬日寒冽。
4. 苍然:苍翠之貌,雪融后山色复绿。
5. 涧谷深自暖:山谷深处因地形封闭,阳光不易散失,气温相对较高,故早春植物先发。
6. 梅花应已繁:梅花耐寒,常于冬末春初开放,此处暗示时节转换。
7. 使君:汉唐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苏轼时任黄州团练副使,虽无实权,仍以此自称,略带自嘲意味。
8. 骑从:随从的骑马侍卫,象征官场仪仗与束缚。
9. 行歌招野叟:边走边唱,并邀请乡野老人同行,表现亲民与闲适。
10. 写幽泉:以琴声摹写泉水流动之音,“写”即“描摹”“抒发”之意。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,是其寄情山水、抒怀遣兴之作。全诗描绘冬末春初山中雪融、草木复苏的自然景象,借写景表达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,同时透露出内心对仕途羁绊的无奈与矛盾。诗风清旷淡远,语言质朴自然,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寻求精神超脱的人生态度。通过“使君”自称,既保留了官身身份的痕迹,又表现出亲近百姓、融入自然的姿态,展现了其“外儒内道”的思想倾向。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写景起笔,由“南山一尺雪”切入,展现冬雪初融、山色转青的自然变化,动静相生,画面清新。继而转入山中幽境,通过“涧谷深自暖”揭示地理气候之妙,引出“梅花应已繁”的想象,虚实结合,增添诗意层次。第三联写人事活动,“使君厌骑从”一句,点出诗人对官场排场的厌倦;“行歌招野叟”则展现其平易近人、乐于融入民间的情怀。中间四句写山林之乐:“长松”“盘石”写物态之宜人,“听山鸟”“写幽泉”写心境之悠然,层层推进,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适融为一体。结尾两句转折深刻:“爱之欲忘反”极言留恋之深,“但苦世俗牵”陡然拉回现实,形成强烈对比。末句“归来始觉远,明月高峰颠”意境高远,既写空间之遥,亦寓精神之孤高,月照高峰,余韵悠长,令人回味无穷。全诗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语言冲淡而意蕴深厚,堪称苏轼贬谪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作。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清旷绝俗,不事雕琢而气韵自足,真得陶渊明遗意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使君厌骑从’五字,写出胸中一段磊落不平之气,非真有厌者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云:“苏子瞻诗,豪宕者多,然如‘归来始觉远,明月高峰颠’,亦有静远之致,可入王孟之室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此诗似不经意而出,而意味深长。‘祇乐听山鸟,携琴写幽泉’,写山居之乐,非俗吏所能梦见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谓:“苏轼在黄州诸作,往往于闲适中见郁勃,此诗‘但苦世俗牵’一句,便是心事流露。”
以上为【黄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