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郑君原本就喜好方术,元翁亲自指点其门径。
《山海经》中奇文共二百篇,却始终未能阐明生死之理。
黄石公留下的素书虽在,我又怎敢推辞跪地受履的谦恭?
世间万法皆有成住坏空,唯有金丹或许还可依恃。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:指苏轼追和陶渊明所作《读〈山海经〉十三首》的诗,并附引言或序意。
2. 郑君:指郑隐,字思远,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之师,精通道术、炼丹、天文等,此处借指修道之人。
3. 多方:指擅长多种方术,如炼丹、占卜、养生等。
4. 元翁:或指张良之师黄石公(号“圯上老人”),亦可能泛指得道高人。“元”通“玄”,有道之意。
5. 奇文二百篇:《山海经》旧传有三十二篇,实存十八卷,此处“二百篇”为虚指,形容其内容繁富奇异。
6. 了未出生死:完全未能解释或超越生死的根本问题。
7. 素书在黄石:典出张良遇黄石公授《素书》之事,喻指道术真传。
8. 岂敢辞跪履:典出张良为黄石公拾履、跪而穿履,表示恭敬受教,不敢推辞。
9. 万法等成坏:佛教语,意为一切现象皆有生、住、异、灭的过程,终归于空。
10. 金丹差可恃:“差”意为“略、稍”,即金丹之道勉强可作为依托,反映苏轼对炼丹术半信半疑的态度。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《读〈山海经〉》组诗之作,借读《山海经》引发对道术、人生、生死与修行的哲思。诗中融合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体悟,既表达了对神仙方术的兴趣,又流露出对生死无常的清醒认知。苏轼并未全然信奉长生之说,而是以“万法等成坏”揭示万物皆空的佛道哲理,最终将“金丹”视为相对可恃之物,体现其兼容儒释道的思想特质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在追和古人中展现独立思考。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和陶”为名,实则借陶诗之题抒己之怀。开篇以“郑君”“元翁”引入道术传承,点出《山海经》与神仙方术的关联。继而指出即便《山海经》包罗万象,仍无法解答最根本的“生死”问题,暗含对神秘典籍的理性审视。第三联用张良受《素书》典故,表达对真传道法的敬重,亦显自身求道之诚。尾联笔锋一转,以佛家“万法成坏”否定永恒外物,唯“金丹”稍可依赖,看似推崇炼丹,实则透露出在幻灭中寻求一丝寄托的复杂心态。全诗融道家之术、儒家之敬、佛家之空于一体,典型体现苏轼晚年思想的圆融与超脱。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:“此诗托意幽微,借读《山海经》以抒出世之思,而于金丹一语,犹存冀望,可见坡公晚年心迹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‘了未出生死’五字,直破神仙之妄;‘金丹差可恃’,又留一线希冀,正是坡老真实语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但指出:“苏轼和陶,实借陶以自寄,多寓身世之感,非止模拟其词也。”可为此诗之旁证。
4. 《宋诗精华录》(今人选评):“以佛理观道术,以理性衡方士,语似信之,实则疑之,苏公之智,正在于此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