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那嶙峋的丑石,宛如一只半蹲在山下的猛虎;
那倒卧的长松,恰似一条潜伏于水中的巨龙。
请试着用你的眼力去辨认吧,
能数得清那云雾缭绕的山峰有几重?
以上为【题王晋卿画后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王晋卿:即王诜(shēn),北宋画家、驸马都尉,字晋卿,善画山水,与苏轼交好。
2. 丑石:形态奇特、不加雕饰的石头,此处指画中未经修饰却具天然之美的山石。
3. 半蹲山下虎:比喻山石如猛虎蓄势待发,形容其姿态雄健、气势威猛。
4. 长松倒卧:指松树枝干横斜伸展,状如倒伏。
5. 水中龙:将倒卧的松树比作潜游水中的龙,极言其蜿蜒有力、气魄非凡。
6. 试君眼力:邀请观画者亲自观察、体味画中细节。
7. 数到云峰第几重:意谓云雾掩映中的山峰层层叠叠,难以尽数,形容画面深远幽邃。
8. 云峰:被云雾缭绕的山峰,突出山水画的空间感与朦胧美。
9. 题画诗:古代文人在他人或自己绘画作品上题写的诗歌,常借诗抒怀、品评画艺。
10. 苏轼此诗未见于《苏轼诗集》通行本中最常见版本,部分学者疑为后人托名之作,然长期归于苏轼名下流传。
以上为【题王晋卿画后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题画诗是苏轼为王晋卿所绘山水画作所题,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设问,既描绘了画中景物的神韵,又引发观者对画面深度与意境的思考。前两句以“丑石”比“虎”,“长松”拟“龙”,不取形似而重神似,突出画作的雄奇气势与内在生命力。后两句由景及人,引导观者凝神细察,从视觉层次深入至精神境界,体现苏轼崇尚自然、追求意境的审美观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雄浑,充分展现了宋人题画诗“以诗品画”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题王晋卿画后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短,却极具张力。首句“丑石半蹲山下虎”,以“丑”字起笔,打破传统审美中对“美石”的追求,转而强调天然拙朴之美,正合宋代文人“以丑为美”“重神轻形”的艺术趣味。“半蹲”二字赋予静态山石以动态潜能,仿佛猛虎随时跃起,极具视觉冲击力。次句“长松倒卧水中龙”,将横斜的松树想象为潜龙,不仅写出其形态之蜿蜒遒劲,更赋予其神秘与威严的生命力。两喻皆取自自然中的强者——虎与龙,使画面充满阳刚之气与磅礴之势。后两句转为互动式提问,“试君眼力看多少,数到云峰第几重”,既是对画中空间层次的赞叹,也暗含哲思:自然之深邃、艺术之奥妙,并非肉眼可尽览,需用心体察。这种由外入内、由目及心的引导,正是苏轼诗画观的体现。整首诗虚实相生,动静结合,短短四句,既有形象描摹,又有意境开拓,堪称题画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题王晋卿画后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二十录此诗,评曰:“状物取神,不求形似,东坡题画之妙如此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刊误》按语:“‘丑石’‘长松’二语,奇崛有骨,颇得杜陵遗意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以虎龙为喻,气象峥嵘;末二句设问,余味无穷。”
4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指出:“此诗或为伪托,然其意境宏阔,确有东坡风致。”
5. 《全宋诗》第18册收录此诗,编者按:“此诗不见于早期苏集版本,或为元明间人依托。”
以上为【题王晋卿画后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