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老僧静坐禅修之处,四周翠竹青幽,清冷而润泽。
竹影秀丽,分映邻近屋舍;浓荫清凉,覆盖着佛经所在的案几。
傍晚时分,风雨萧萧,我拖着木履绕行于方正的庭院之中。
以上为【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老禅:指年高德劭、修行有成的僧人。
2. 趺坐:佛教坐禅姿势,即双足交叠而坐,又称“结跏趺坐”。
3. 疏竹:稀疏而挺拔的竹子,象征高洁清雅。
4. 翠泠泠:翠绿而清冷的样子,形容竹色鲜润、环境清幽。
5. 秀色分邻舍:美丽的竹影映照到邻近的房舍,仿佛与人共享美景。
6. 清阴覆佛经:清凉的树荫洒落在诵读或供奉的佛经之上,暗喻佛法如荫庇众生。
7. 萧萧:形容风雨声,此处指暮雨淅沥之声。
8. 日暮雨:傍晚时分的雨,增添寂寥与禅意。
9. 曳履:拖着鞋子行走,动作缓慢从容,表现闲适心境。
10. 方庭:寺院中规整的庭院,象征秩序与清净。
以上为【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二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》其二,描绘了雨中天竺寺清幽静谧的禅境。诗人以简淡笔墨勾勒出寺院中老僧参禅、翠竹摇曳、暮雨潇潇的景象,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、宁静安详的意境。全诗语言朴素自然,意象清新,情感含蓄,体现了苏轼晚年亲近佛法、追求心灵安宁的思想倾向。诗中“疏竹翠泠泠”“清阴覆佛经”等句,既写景又寓禅意,情景交融,耐人寻味。
以上为【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二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,营造出天竺寺雨中的空灵禅境。首联“老禅趺坐处,疏竹翠泠泠”,以视觉与触觉结合,刻画出禅者静修之所的清寂之美。“疏竹”不仅点明环境清雅,更暗喻高节之志;“翠泠泠”三字音韵清越,使人如临其境。颔联“秀色分邻舍,清阴覆佛经”,进一步拓展空间层次——竹影秀美,惠及邻舍;绿荫清凉,庇护佛典,既写自然之景,又寄寓佛法普润之意,物我相融,意境深远。颈联“萧萧日暮雨,曳履绕方庭”,转入动态描写,诗人于雨中缓步庭院,脚步迟徐,心绪沉静,“曳履”二字尤见神态之安详。全诗无一字言禅,却处处透出禅机,体现出苏轼“不立文字,直指本心”的禅学体悟。结构上由静入动,由景及人,层层递进,浑然天成。语言洗练,风格冲淡,是典型的东坡晚年山水禅意诗作。
以上为【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写景澄澈,寓意深远,非实证禅悦者不能道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语极平淡,而意味自长。‘清阴覆佛经’一句,最得佛法体贴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东坡晚年诗多带禅理,此篇尤为静穆,不着气力而境界自高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以景写心,雨竹庭阴皆成妙谛,所谓‘即事即理’也。”
以上为【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