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寒饿,古犹今。
向来亦有子桑琴,倚楹啸歌非寓淫。
伯牙山高水深深,万世二垄一知音。
阎君七弦抱幽独,晁子为之《梁父吟》。
天寒络纬悲向壁,秋高风露声入林。
冷丝枯木拂蛛网,十指巧能写人心。
○○击鼓如鸣鼍,○○○○○成螺。
阎夫子,勿谓使人难,使琴抑怨天不和。
明光昼开九○肃,不令高才牛下歌。
翻译
士人困于饥寒,古往今来皆如此。
从前就有子桑那样以琴寄情的高士,倚着门框长啸吟歌,并非沉溺于声色。
伯牙高山流水之间,万世只有一人能懂其心音。
阎子常怀抱七弦琴,幽怀独抱;晁无咎为之作《梁父吟》,寄托志节。
天寒时节,纺织娘对着墙壁悲鸣;秋气清肃,风露之声如入林间。
冰冷的琴弦拂过枯木与蛛网,十指灵巧,竟能写出人心深处的情感。
击鼓之声如鼍(鳄鱼)鸣般低沉,……(原诗此处有缺文)……回旋成螺。
年岁丰收,贫寒之士也能饮酒自乐,眼前堆满梨枣,果实累累。
晁家公子屡次经过此地,言谈笑语迥异于世俗常规。
他的文章光明磊落,可映照汉代晁错、董仲舒之风;诗句则常常媲美南朝阴铿、何逊的格调。
阎夫子啊,请不要说世人难知音,莫让琴声压抑了内心的哀怨,以为天地不和。
愿白昼开启明光殿那样的礼遇,不让才华出众者在牛车之下悲歌。
以上为【次晁无咎韵阎子常携琴入村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:依照他人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。
2. 晁无咎:即晁补之,字无咎,北宋文学家,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。
3. 阎子常:生平不详,应为当时一位善琴的隐士或文人。
4. 子桑琴:典出《庄子·大宗师》,子桑户与友人相交甚笃,临终时友人长歌当哭,以琴寄哀,象征高士以音乐表达超脱之情。
5. 倚楹啸歌:靠着柱子放声歌唱,形容士人抒发胸中块垒,非为娱乐。
6. 伯牙山高水深深:化用“高山流水”典故,伯牙善琴,钟子期能听懂其志在高山流水,后钟子期死,伯牙绝弦不复鼓琴,喻知音难觅。
7. 二垄:疑为“两陇”或“两墓”之误,或指伯牙与子期二人坟墓,言其死后仍为知音。亦有学者认为是“一丘一壑”之意,象征隐逸。
8. 阎君七弦抱幽独:七弦指古琴,言阎子常怀抱琴器,性情孤高幽远。
9. 晁子为之《梁父吟》:晁补之曾作《梁父吟》,原为乐府旧题,多咏诸葛亮事,亦寓怀才不遇之叹。
10. 络纬:虫名,即纺织娘,秋季鸣叫,声凄清,常用于诗词中象征秋愁。
11. 冷丝枯木拂蛛网:写琴久未弹,弦冷木枯,蛛网尘封,后经人拂拭重奏,喻艺术生命力复苏。
12. 十指巧能写人心:谓琴技高超,能通过音乐传达复杂情感。
13. 击鼓如鸣鼍:鼍,即扬子鳄,其叫声低沉如鼓。此句形容节奏浑厚。
14. 成螺:形容声音盘旋回荡,如螺壳般曲折。
15. 饤饾:堆叠陈列食物的样子,此处指梨枣丰盛,象征年丰民乐。
16. 晁家公子:指晁补之,出身名门,故称“公子”。
17. 殊臼科:不同于寻常格式,比喻言行脱俗,不合流俗。
18. 落落:光明磊落,卓尔不群。
19. 映晁、董:比肩晁错、董仲舒,均为西汉著名政论家、儒臣,喻文章有经世之才。
20. 如阴、何:指南朝诗人阴铿与何逊,以诗风清丽著称,喻诗句精美。
21. 抑怨天不和:压抑怨愤,以为天地不公。
22. 明光:指汉代明光宫,或借指朝廷清正开明之时。
23. 九○肃:原文残缺,“九”或指九重宫阙,“肃”言庄严整肃。
24. 牛下歌:典出《汉书·卜式传》,牧童卜式曾讴歌于道中,不为人知,后被征召。喻贤才埋没民间。
以上为【次晁无咎韵阎子常携琴入村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为苏轼依晁补之(字无咎)原韵所作,题为“次晁无咎韵阎子常携琴入村”,是一首酬唱之作,借描写友人阎子常携琴入村的情景,抒发对知音难遇、才士困顿的感慨,同时赞颂晁补之的文学才华与高洁志趣。诗中融合历史典故、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,既有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同情,也有对艺术力量的崇高礼赞。结构上由古及今,由物及人,层层递进,情感深沉而含蓄。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,用典精切,音律和谐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融通古今、超然旷达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次晁无咎韵阎子常携琴入村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“携琴入村”为切入点,实则展开一场关于知音、才士命运与艺术价值的深刻思考。开篇即以“士寒饿,古犹今”直击主题,揭示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生存困境,奠定全诗苍凉基调。继而引入“子桑琴”“伯牙”等典故,将个体遭遇置于历史长河之中,赋予其普遍意义。
阎子常携琴而来,不仅是音乐的传播者,更是精神孤独的象征。“抱幽独”三字点出其人格独立,而“冷丝枯木拂蛛网”一句极富画面感,既写出琴之久置,也暗喻高才被弃。然而“十指巧能写人心”,艺术终能穿透尘封,直抵灵魂深处——这是苏轼对文艺力量的坚定信仰。
中间穿插晁补之的形象,将其文章比之晁错、董仲舒,诗句拟于阴铿、何逊,评价极高,足见苏轼对其推崇备至。而“笑谈与世殊臼科”一句,则凸显晁氏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。
结尾处由个人上升到时代理想:“明光昼开九肃,不令高才牛下歌。”苏轼希望清明之世能识拔英才,不让真正有才之人沦落草野。这既是劝勉,也是期盼,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呐喊。
全诗用典密集却自然流转,情景交融,虚实相生。从琴声到鼓响,从秋露到梨枣,从历史到现实,层次丰富,意境深远。语言既有庄重之气,又不失灵动之美,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。
以上为【次晁无咎韵阎子常携琴入村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托兴深远,借琴抒怀,非止酬应之作。‘冷丝枯木拂蛛网’一联,写尽遗世独立之致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起语斩绝,‘士寒饿’三字括尽千古酸辛。后幅称晁子,非阿好也,实以其文足以振懦立衰。”
3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东坡此诗,气体宏阔,而情思绵邈。‘天寒络纬’二句,以景写情,秋声满耳,皆成哀响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十指巧能写人心’,五字道尽音乐之妙。末望朝廷用才,语重而意远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善于将日常人事提升至哲理高度。此诗表面写琴,实则写人;看似赠友,实则自况。‘岁丰寒士亦把酒’,语似宽慰,实含悲慨。”
以上为【次晁无咎韵阎子常携琴入村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