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是谁劝我来到这地方任职?只见乐器久置生尘,炊具蒙灰断炊。杯中绿蚁新酒不足百斛,蝗灾扑面已历三次。磨刀进入山谷追剿残寇,含泪沿城拾捡被遗弃的孩童。身为郡守少有欢愉,请君不必叹息,毕竟还胜过在京城奔走于权贵之门,沾染尘土。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,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。
2. 刘贡父:刘攽,北宋史学家,与苏轼交好。李公择:李常,字公择,苏轼友人,同为“元祐党人”。
3. 弦管生衣:乐器长期不用,蒙上尘埃。形容政务繁忙或环境荒凉,无心音乐。
4. 甑有埃:甑为蒸饭之器,“甑有埃”谓久不举炊,生活困顿。
5. 绿蚁:新酿米酒上浮的绿色泡沫,代指酒。
6. 百斛:极言酒多。古代一斛为十斗,百斛为极大量,此处反衬酒少。
7. 蝗虫扑面已三回:指任所屡遭蝗灾,民生困苦。
8. 磨刀入谷追穷寇:描写平定盗贼,治理地方治安。
9. 洒涕循城拾弃孩:见百姓困极至弃婴,郡守亲拾收养,极言民不聊生。
10. 章台:汉代长安章台街,后借指权贵聚居之地或朝廷官场。“走章台”喻奔走于权门,追逐功名。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刘贡父、李公择寄诗之作,抒写其贬谪地方、身任郡守时的困顿处境与复杂心境。诗中既描写了地方治理的艰难——天灾(蝗灾)、人祸(盗寇)、民生凋敝(弃孩),也流露出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和对现实的清醒认知。末联以“犹胜尘土走章台”作结,表面自慰,实则暗含对朝政倾轧的讽刺与无奈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又不失批判的精神风貌。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质朴沉郁之笔,展现苏轼在地方任职时的真实境遇。首联设问起句,自嘲无人劝来,实则道出贬谪之无奈;“弦管生衣”“甑有埃”二语并列,从精神到物质双重写尽荒寂。颔联以“绿蚁无百斛”写匮乏,“蝗虫扑面三回”写天灾频仍,数字“三”强化苦难之反复。颈联转写人事,一“磨刀”一“洒涕”,刚柔并济,既见官员职责,又显仁者悲悯。尾联宕开一笔,以“为郡鲜欢”自叹,却以“犹胜走章台”作结,表面豁达,实则暗讽朝中争斗之险恶,较地方清苦更不堪。全诗结构严谨,情感由抑至扬而终归苍凉,体现苏轼“外旷达而内忧患”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纪实而兼抒怀,灾异、盗乱、民瘼毕陈,而结以宦情之淡,可见其志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四:“‘磨刀’‘洒涕’一联,有风骨,有情致,非徒作愁苦语者比。”
3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评:“苏公在郡,值蝗旱盗起,此诗备述其艰,然语不怨怒,得诗人温厚之旨。”
4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虽主唐诗,然于宋诗亦有涉猎,评苏诗此类作品曰:“以文为诗,以理为主,情境俱真,不事雕饰。”(按:此条虽非专评此诗,然常被引用于类此题材之苏诗评点)
5. 《苏诗补注》引张淏语:“蝗灾三见,弃孩拾取,皆熙宁、元丰间州县实录,非虚语也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