俯仰东西阅数州,老于歧路岂伶优。
初闻父老推谢令,旋见儿童迎细侯。
政拙年年祈水旱,民劳处处避嘲讴。
河吞巨野那容塞,盗入蒙山不易搜。
仕道固应惭孔、孟,扶颠未可责由、求。
渐谋田舍犹怀禄,未脱风涛且傍洲。
惘惘可怜真丧狗,时时相触是虚舟。
朅来震泽都如梦,只有苕溪可倚楼。
斋酿酸甜如蜜水,乐工零落似风鸥。
远思颜、柳并诸谢,近忆张、陈与老刘。
风定轩窗飞豹脚,雨馀栏槛上蜗牛。
旧游到处皆苍藓,同甲惟君尚黑头。
忆昔湖山共寻胜,相逢杯酒两忘忧。
海南未起垂天翼,涧底仍依径寸庥。
已许春风归过我,预忧诗笔老难酬。
此生岁月行飘忽,晚节功名亦谬悠。
犀首正缘无事饮,凭驩应为有鱼留。
从今更踏青州曲,薄酒知君笑督邮。
翻译
回首四顾,辗转已历数州之地,年岁渐长,漂泊于歧路之间,怎还能如伶人般取悦于世?起初听闻百姓称颂我如推举谢安那样的贤令,不久又见孩童们如迎接细侯般前来相迎。为政朴拙,年复一年只为祈求风调雨顺;百姓辛劳,处处避让讥讽嘲弄。黄河吞没巨野泽,岂容轻易堵塞?盗贼潜入蒙山,搜捕实难周全。论仕途之道,本应自愧不如孔孟;至于挽救危局,也不该苛责子路与冉求。渐渐思谋归隐田园,却仍心怀官禄;尚未脱离风波险境,只得暂且依傍水滨。内心迷惘,如同丧家之犬;时时与人相触,恰似虚舟任物推撞。往昔来到震泽,如今皆如梦境;唯有苕溪畔的楼阁,尚可凭栏远望。斋中所酿之酒,酸甜如蜜水;昔日乐工,如今零落如随风飘散的海鸥。遥想颜真卿、柳宗元及诸位谢氏名士,近忆张籍、陈陶与老友刘禹锡。风停之时,轩窗间飞舞着豹脚蚊;雨后栏杆上,蜗牛缓缓爬行。旧日游历之处,遍地苍苔;同龄之人皆已衰老,唯独你依然黑发如初。回忆当年共游湖山,寻幽探胜;相逢时举杯畅饮,两忘忧愁。醉眼中看梅花与雪光交映,清香袭人;夜晚泛舟,风急浪高,令人汗流浃背。百首诗篇汇成《山上集》,三人曾一同月下漫游。我虽如大鹏未展垂天之翼于海南,却仍如小草得庇于涧底寸土。你已允诺春风吹拂时归来相见,我却担忧年老才尽,难再以诗酬答。此生岁月如浮云飘忽不定,晚年功业亦显荒诞悠远。犀首魏厓正因无事可做而纵酒,我亦将因有鱼可钓而留连忘返。从今以后,愿共踏青州歌谣之路,薄酒一杯,你也定会笑那督邮拘礼俗人。
---
以上为【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**次韵**: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,是宋代文人常见的酬唱方式。
2. **俯仰东西阅数州**:指苏轼一生辗转多地任职,历任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、黄州、惠州、儋州等地。
3. **歧路岂伶优**:比喻在人生岔路上奔波,怎能像戏子(伶优)那样取悦他人。
4. **谢令**:指东晋名臣谢安,曾任吴兴太守,受百姓爱戴,此处借喻贤良地方官。
5. **细侯**:指东汉郭伋,字细侯,曾任并州牧,深受儿童欢迎,《后汉书》载“童儿数百,各骑竹马,道次迎拜”。
6. **政拙年年祈水旱**:自谦施政笨拙,只能年年为民祈求免于水旱灾害。
7. **河吞巨野**:指黄河泛滥,吞噬巨野泽(古泽名,在今山东巨野一带),象征灾患难控。
8. **蒙山**:在山东中部,古代为盗贼出没之地。
9. **孔、孟**:孔子与孟子,儒家圣贤,代表理想的政治人格。
10. **由、求**:子路(仲由)与冉求,均为孔子弟子,以才干著称,此处反用其意,谓自己无力扶危济乱。
---
以上为【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系次韵答赠友人周开祖之作。全诗情感深沉,结构宏阔,融合身世之感、仕途之叹、友情之念与人生哲思于一体。诗人回顾一生宦海浮沉,自省政绩不足,感慨民生多艰,同时流露出退隐之志与对知音的深切怀念。语言典雅而自然,用典精切而不滞涩,意境由现实转入梦幻,再归于淡泊,展现出东坡晚年超然物外、悲欣交集的精神境界。诗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追慕,也有对当下处境的清醒认知,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温和期许,体现其“儒释道”交融的思想底色。
---
以上为【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属典型的“次韵酬赠”之作,但远超一般应酬之体,实为苏轼晚年思想与情感的高度凝练。开篇即以“俯仰东西”总括一生宦游之苦,“老于歧路”道尽仕途迷茫。继而以“父老推谢令”“儿童迎细侯”写昔日治绩之美誉,然笔锋一转,“政拙”“民劳”揭示理想与现实之落差。中间铺陈自然之灾(河患)、社会之弊(盗起)、自我之困(仕道惭圣、扶颠无力),层层递进,展现士大夫的责任焦虑。
“渐谋田舍犹怀禄”一句尤为深刻,写出退隐之志与功名之心的矛盾心理。“丧狗”“虚舟”二喻,出自《庄子》,极言精神之疲惫与处世之无奈,极具哲理意味。转入回忆部分,震泽、苕溪、湖山、杯酒、梅雪、风船等意象交织,构成一幅清丽而略带悲凉的记忆画卷。“百首共成山上集,三人同作月中游”既赞友情,亦显文采风流。
结尾处由“海南垂天翼”之未展,到“径寸庥”之苟安,再到“春风归过我”的期待,情绪由低回转向温煦。最后以“薄酒笑督邮”收束,化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典,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礼法的轻蔑。全诗意象丰富,情感跌宕,用典如盐入水,浑然无迹,堪称东坡晚年七言排律之杰构。
---
以上为【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感慨身世,兼怀故旧,语虽次韵,实自摅胸臆,非徒酬应者比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:“东坡晚岁诗益苍老,此篇尤沉郁顿挫。‘惘惘可怜真丧狗,时时相触是虚舟’十四字,足抵一篇《哀江南赋》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通体皆用对仗,而流转自如,不见板滞,大家手段如此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作于湖州或杭州任后,当在元祐以前。其间‘渐谋田舍’‘未脱风涛’之语,已露归志。”
5. 清代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起结俱有寄托,中幅典重渊懿,非熟于史事、深于情理者不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