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,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。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,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。
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,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。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。
版本二:
山色弥漫,横贯天际,浸染着黄昏时分的彩霞;湘水之畔清风静谧,寒花悄然绽放。远处的树林与零星屋舍间,尚有乌鸦在啼叫。梦中曾回到故乡,走了千山万水,酒醒后南望故园,却隔着遥远天涯。唯有明月洒下千里清辉,静静照耀着无垠的沙原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山色横侵蘸晕霞】的翻译。
注释
浣溪沙:词牌名。原为唐代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黄鐘宫」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中吕宫」。唐声诗(唐代配乐之近体诗)亦有「浣溪沙」调名,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;又有「浣纱女」调名,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。从字义上来看,「浣」,洗涤、漂洗也;「沙」,古通「纱」,故所「浣」者,「纱」也。敦煌出土之唐写本《云谣集·杂曲子》及五代後蜀赵崇祚《花间集》所录毛平圭、阎处士、毛熙震、李德润词,调名均题为「浣纱溪」。据南朝宋孔灵符《会稽记》载:「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,先教习於土城山。山边有石,云是西施浣纱石」。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,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「浣纱」二字,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。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。总之,调名「浣纱溪」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。又,近人梁启勋《词学·调名》云:「《浣纱溪》,杜少陵诗『移船先生庙,洗药浣纱溪』。」按:今查《杜工部集》,唐杜少陵《绝句三首》诗有「移船先主庙,洗药浣沙溪」之句。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,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,其中的「生」「纱」二字尚有异文,故梁说仅备参考。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,通常以其词《浣溪沙·宿醉离愁慢髻鬟》为正体,另有四种变体。正体双调,四十二字,上阕三句,三平韵;下阕三句,两平韵;过阕二句多用对偶。另有仄韵体,始於南唐後主。此调音节明快,句式整齐,易於上口,为婉约、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。别有《摊破浣溪沙》,又名《山花子》,上下阕各增三字,韵全同。张子澄词有「露浓香泛小庭花」句,名《小庭花》;韩涧泉词有「芍药酴縻满院春」句,名《满院春》;有「东风拂栏露犹寒」句,名《东风寒》;有「一曲西风醉木犀」句,名《醉木犀》;有「霜後黄花菊自开」句,名《霜菊黄》;有「广寒曾折最高枝」句,名《广寒枝》;有「春风初试薄罗衫」句,名《试香罗》;有「清和风里绿荫初」句,名《清和风》;有「一番春事怨啼鹃」句,名《怨啼鹃》。
題注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倶未收,唯見明呉訥鈔宋曾端伯輯《東坡詞拾遺》。
横侵:纵横扩展。
蘸(zhàn):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,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。
晕霞: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,这里指晚霞。
湘川:不是指湖南湘水,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。
寒花:寒冷天气开的花,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。
尚:尚有。
南望:是词句的省略语,指东坡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,其方向应在西南。
平沙:广阔的沙原,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。
1. 浣溪沙:词牌名,双调四十二字,上片三句三平韵,下片三句两平韵。
2. 横侵:弥漫、扩展之意,形容山色延展,笼罩天际。
3. 蘸(zhàn)晕霞:山色仿佛浸入晚霞之中,“蘸”字形象地写出山与霞光交融之态。
4. 湘川:指湘江流域,此处泛指南方水乡,可能为苏轼贬谪途经之地。
5. 吐寒花:寒花开放,“吐”字赋予花以生命感,突出其在寒风中悄然绽放的孤清之美。
6. 远林屋散:远处树林稀疏,屋舍零落分布。
7. 啼鸦:乌鸦鸣叫,常用于营造萧瑟、凄凉的氛围。
8. 故园:故乡,指苏轼的家乡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。
9. 南望:向南方眺望,因苏轼被贬黄州(今湖北),其家在西南方向,故云“南望”。
10. 月明千里照平沙:化用谢庄《月赋》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,以明月寄托相思,展现辽阔清冷的夜景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山色横侵蘸晕霞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浣溪沙·山色横侵蘸晕霞》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,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(西元一〇五九年)十一月。上片,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。下片,是作者对梦到故乡的具体描写。全词即景抒情,如行云流水,是写实之作。
《浣溪沙·山色横侵蘸晕霞》是苏轼贬谪途中所作的一首词,写景抒情交融,意境苍茫悠远。上片以写景为主,描绘了暮色中的山水景象,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;下片转入抒情,由梦境回乡转为现实中的遥望与感伤,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身世飘零的悲慨。全词语言凝练,意象空灵,情感深沉而不外露,体现了苏轼词“清丽舒徐”的一面,也展现了其在逆境中仍不失旷达的情怀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山色横侵蘸晕霞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上片写景如画,层次分明。“山色横侵蘸晕霞”起笔雄浑,将山势的延展与晚霞的晕染融为一体,“蘸”字尤为精妙,仿佛山峦 dipped into the glow of sunset,极具视觉张力。“湘川风静吐寒花”转写近景,风静水清,寒花自开,一“吐”字写出生命的倔强与孤寂。第三句“远林屋散尚啼鸦”由近及远,以动衬静,鸦啼划破寂静,更显环境之清冷,也为下片的乡愁埋下伏笔。
下片由景入情。“梦到故园多少路”一句,道尽羁旅之苦,梦中归乡,路途迢迢,醒来唯余怅惘。“酒醒南望隔天涯”点明现实处境——醉可暂忘,醒则思乡愈切,“隔天涯”三字沉重无比。结句“月明千里照平沙”宕开一笔,不言情而情在景中:月光洒满沙原,清冷辽阔,既是眼前实景,又象征思念之绵长无尽。此句意境高远,余韵悠长,令人回味无穷。
整首词情景交融,结构缜密,语言洗练而富有表现力。虽为小令,却容纳了空间之广、时间之久、情感之深,充分展现了苏轼驾驭词体的高超艺术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山色横侵蘸晕霞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评:“此词写羁旅思乡之情,情景交融,意境浑成。‘山色横侵蘸晕霞’写景壮阔,‘月明千里照平沙’收束空灵,皆为传神之笔。”
2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引清代朱孝臧批语:“清婉中见苍茫,非徒写景也,实寓身世之感。”
3. 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“上片写景,一片苍茫;下片言情,梦回故园,酒醒天涯,情极凄黯。结句写月照平沙,境界扩大,哀而不伤。”
4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指出:“此词作于黄州时期,虽未明载年份,然从‘南望’‘天涯’等语可见其贬谪心境。月明之景,既慰思乡之情,亦见其超然胸怀。”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山色横侵蘸晕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