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云雾缭绕中,郁孤台若隐若现;苍翠的山色浮荡在空中,细雨蒙蒙,山景半开半掩。
我仿佛看到之罘山上出现海市蜃楼的奇景,那明灭闪烁的宫殿,正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宫。
以上为【《虔州八境图》八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虔州:今江西省赣州市,宋代称虔州。
2. 八境图:指北宋画家绘制的《虔州八境图》,描绘虔州八处风景名胜。
3. 郁孤台:位于今江西赣州西北贺兰山巅,唐代李勉曾登台北望长安,因感“孤而不忘国”,故名“郁孤”。
4. 缥缈:隐隐约约,若有若无的样子。
5. 积翠:层叠的青绿色山色。
6. 浮空:悬浮于空中,形容山色苍茫如浮于云雾之上。
7. 雨半开:细雨中景色时隐时现,似开未开。
8. 之罘(fú):山名,在今山东烟台市附近,古代传说中常有海市蜃楼出现。
9. 海市:即海市蜃楼,光线折射形成的虚幻景象,古人以为仙境显现。
10. 绛宫:红色宫殿,代指仙宫;蓬莱:传说中东海三仙山之一,象征神仙居所。
以上为【《虔州八境图》八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虔州八境图》组诗之一,描绘的是赣州(古称虔州)八景之一“郁孤台”的景象。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,将眼前实景与想象中的仙境相融,既写出自然景色的朦胧之美,又寄托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。语言清丽空灵,意境悠远,体现了苏轼山水诗中常见的哲思与超然情怀。全诗以“想见”二字由实入虚,拓展了诗歌的空间感与想象力,展现出其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艺术造诣。
以上为【《虔州八境图》八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极简笔触勾勒出郁孤台在烟雨中的神秘风貌。“云烟缥缈郁孤台”一句,以“缥缈”状其形神,赋予高台以灵动之气;“积翠浮空雨半开”则进一步渲染山色在雨雾中的层次与动态,“浮空”二字使静态之山有了升腾之势,“半开”更添含蓄之美。后两句由实转虚,借用“之罘观海市”的典故,将眼前的迷离景色与神话中的蓬莱仙境相联系,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超尘脱俗境界的向往。这种由景生思、由思入幻的艺术手法,正是苏轼写景诗的典型特征。全诗虽短,却意境开阔,余韵悠长,体现了宋诗重理趣而不失诗意的美学追求。
以上为【《虔州八境图》八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苏轼《八境图》诗:“笔力雄健,意象空灵,每于寻常景物中翻出仙趣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评此首:“以虚写实,以幻衬真,‘想见’二字,摄尽全篇神理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称:“东坡此等诗,不事雕琢而自饶风致,得王孟之清,兼李杜之宕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南宋吕本中语:“东坡作诗,常于画意中求诗情,此诗是也。”
5. 当代学者莫砺锋《苏轼诗词选》评曰:“此诗借海市蜃楼之幻象,抒写对理想境界的憧憬,是苏轼谪居心态的微妙流露。”
以上为【《虔州八境图》八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