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和你同生于丙子年,各自都已活过了三万天。
若一天能作千首偈语,如闪电般迅疾,又岂容他人质问?
人生最大的祸患在于有此躯体,若无身体,也就没有病痛。
我一生常笑那鸠摩罗什,临终时求助神咒,实在是徒然外露。
以上为【答径山琳长老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径山琳长老:宋代高僧,住持杭州径山寺,为当时著名禅师。
2. 丙子:干支纪年,苏轼与琳长老同生于宋仁宗景祐五年(1036年),即丙子年。
3. 三万日:约八十二年,古人常用此数表示长寿。苏轼作此诗时约六十余岁,此处为约数或夸张说法,强调人生已过长久。
4. 一日一千偈:形容才思敏捷,禅机迅发。偈,佛教中的一种诗句,用于表达佛法义理。
5. 电往那容诘:比喻思维如闪电般迅速,不容他人追问或质疑。
6. 大患缘有身:语出《老子》第十三章: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”意指人的忧患来源于有形的身体。
7. 无身则无疾:若无此肉体,则无病痛烦恼,契合佛教“离身”“无我”思想。
8. 罗什:即鸠摩罗什(344–413),东晋高僧,译经大师。据《高僧传》载,其临终发誓:“若所传无谬者,当使焚身之后,舌不焦烂。”后火化果然舌根不坏。
9. 神咒真浪出:指罗什临终时曾请众僧诵《十方佛名经》助其往生,苏轼认为此举动有违“无依无求”的禅境,故称“浪出”(徒然外露)。
10. 浪出:徒劳地显露,不必要的依赖。
以上为【答径山琳长老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径山琳长老的酬答之作,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修养与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诗中以“丙子”点明自己与琳长老同龄,引出对生命长度的感慨;继而以“一日一千偈”形容禅机迅捷,不可诘问,展现对佛法顿悟境界的推崇;第三联转入对“身”的哲思,呼应佛教“四大皆空”“无我”之义;末联借笑鸠摩罗什临终祈咒之事,表达对生死超然、不假外求的坚定信念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蕴深远,融佛理于自然言辞之中,是苏轼晚年思想趋于圆融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答径山琳长老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丙子”“三万日”开篇,平实中见深意,既点明与长老的同龄之谊,又暗含对岁月流逝的沉思。颔联转以禅机作喻,“一日一千偈”极言智慧之迅捷,呼应禅宗“顿悟”之旨,“电往那容诘”更显思维之不可测度,颇具机锋。颈联由外入内,从时间转向存在本身,提出“有身”为患的根本命题,直承道家与佛家共通的“无身”理想。尾联用典精切,以笑罗什收束,看似轻谑,实则表达了苏轼对生死彻悟的态度——真正的解脱不在临终求助神咒,而在平生修持中早已超然物外。全诗融合儒释道思想,语言朴拙而意蕴深厚,展现了苏轼晚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答径山琳长老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语涉禅机,而无滞碍,东坡晚岁融通三教,于此可见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四十七引冯舒语:“‘一日一千偈’奇语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卷四十:“‘大患缘有身’二句,本老氏语而入佛理,自然浑成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和僧诗多谐趣,此独庄重而含蓄,末二句尤见彻悟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第四则:“苏诗之妙,在能以戏言说至理。如‘笑罗什’之句,似谑而实哀,哀生死之不免,而自期超然。”
以上为【答径山琳长老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