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们一行人与舒教授、张山人、参寥禅师共同游览戏马台,在西轩壁上题诗,同时写给颜长道两首诗之一。
古老的寺庙中,沿着长长的廊道逐院而行,唯有这西轩最能慰藉旅人的情怀。
楚地的西山断裂处宛如迎接宾客,汴水从南方流来,特意绕城而过。
昔日玉钩失落之处,芳草已将小路覆盖;白鹤早已不见,古泉也因林木荒芜而显得清冷。
淡泊的游历如何取悦年老的学士?唯有静坐聆听郊野原野上传来的如琢玉磬般的自然之声。
以上为【与舒教授、张山人、参寥师同游戏马臺,书西轩壁,兼简颜长道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游戏马臺:指游览徐州项羽所建的戏马台,为历史名胜,苏轼时任徐州知州,常与友人登临。
2. 舒教授:不详其名,当为当时一位姓舒的学官。
3. 张山人:隐士张天骥,号云龙山人,苏轼好友,曾养鹤于云龙山。
4. 参寥师:即僧人道潜,字参寥,苏轼挚友,以诗才著称。
5. 书西轩壁:题诗于戏马台西边的轩室墙壁上。
6. 颜长道:颜复,字长道,山东曲阜人,学者,与苏轼有交往。
7. 楚山西断:指徐州西部的山势断裂处,徐州古属楚地,故称楚山。
8. 汴水南来:汴河自南方流经徐州,为古代重要水道。
9. 玉钩:可能指昔日景点中的钩形小桥或装饰物,今已湮没。
10. 琢磬声:形容泉水滴落或风吹草木之声如敲击玉磬,清越悦耳。
以上为【与舒教授、张山人、参寥师同游戏马臺,书西轩壁,兼简颜长道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游览徐州戏马台时所作,记述与友人同游之乐,并寄赠友人颜长道。诗中融写景、抒情、怀古于一体,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描绘,又透露出诗人身处逆境中的豁达与超然。语言清雅,意境空灵,体现了苏轼中期诗歌“平淡中见深远”的艺术风格。通过“古寺”“长廊”“西轩”等意象,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苍凉的氛围;而“琢磬声”则以通感手法将自然之声提升至精神境界,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心灵的安顿。
以上为【与舒教授、张山人、参寥师同游戏马臺,书西轩壁,兼简颜长道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开篇以“古寺长廊院院行”勾勒出游踪,展现徐徐展开的寺院图景,而“此轩偏慰旅人情”一句点出西轩的独特情感价值——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休憩之所,更是精神寄托之地。颔联写山川形势,“西断如迎客”以拟人笔法赋予自然以温情,“南来故绕城”则暗含地理与人文的交融。颈联转入怀古与衰败之感,“路失”“林亡”二语,既实写景物变迁,亦隐喻人事代谢,玉钩、白鹤皆昔日风雅之象征,今已杳然,令人怅惘。尾联笔锋一转,以“淡游”自况,不求繁华喧闹,唯愿“坐听郊原琢磬声”,将心境归于宁静淡泊。此声非仅耳闻,更是心听,体现苏轼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审美追求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行迹到观感,由外景到内心,层层递进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与舒教授、张山人、参寥师同游戏马臺,书西轩壁,兼简颜长道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十六:“此诗情景交融,语不雕琢而意味深长,东坡在彭城诸作中,此为清稳之作。”
2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引查慎行评:“‘楚山西断’一联,写景雄浑而不失秀逸,得江山之助。”
3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十四:“‘林亡白鹤古泉清’,语涉凄清,盖感物华之迁变,亦寓仕途之蹉跎。”
4. 清代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末句‘琢磬声’,以声写静,妙在不言理而理自现,真得陶韦之遗意。”
以上为【与舒教授、张山人、参寥师同游戏马臺,书西轩壁,兼简颜长道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