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,须发萧然,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。
我家小儿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,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,原来是酒后的醉容。
版本二:
寂寞地居于东坡的我,不过是一个病弱老翁,满头白发在寒风中萧瑟散乱。小孩子们误以为我还面色红润、容颜未衰,欢喜地说我气色好;我只是一笑,心里清楚那不过是饮酒后泛起的酒红罢了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一】的翻译。
注释
小儿:指作者第三子苏过,他是随到岭南的。
1. 纵笔三首:苏轼晚年在儋州所作组诗,共三首,此为其一。“纵笔”意为随意挥笔,抒写胸臆。
2. 东坡:苏轼号“东坡居士”,此处既指其居所,也代指自身。
3. 寂寂:寂静冷清的样子,表现诗人独处的孤寂。
4. 病翁:年老多病之人,苏轼自指。此时他年逾六旬,体弱多病。
5. 白发萧散:白发稀疏散乱,形容老态。
6. 满霜风:在寒风中飘散,喻生活环境艰苦,气候寒冷。
7. 小儿:小孩子,可能指当地孩童或家中晚辈。
8. 误喜:错误地感到高兴,因不识老人真实境况。
9. 朱颜:红润的容颜,常指青春容貌。
10. 酒红:饮酒后面部泛红,非真有健康红润之色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一】的注释。
评析
宋哲宗元符二年(公元1099年),大诗人苏轼由惠州(今属广东省)贬所再贬儋州(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,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),时已六十四岁,且病魔缠身,正处于“食无肉,居无室,病无药,出无友”的困境。此年岁末,作《纵笔三首》,反映了苏轼晚年落荒艰苦的生活与乐观豁达的心境,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密切关系。这是第一首,以达观的态度自嘲衰老。组诗笔调恬适闲远,情韵俱佳,充分体现了作者超旷闲逸的心境与诗境。
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儋州时期所作《纵笔三首》中的第一首,写得看似轻松自嘲,实则饱含人生苍凉与世事洞明的感慨。诗人以“病翁”自况,描绘自己衰老、孤独的形象,又通过“小儿误喜”与“一笑那知”的对比,巧妙传达出对年华逝去、外人不解己心的无奈与淡然。全诗语言简练,情感深沉,在幽默中见悲凉,体现了苏轼晚年豁达中藏哀愁的独特心境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一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位老病孤翁的形象,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。“寂寂东坡一病翁”开篇即定下基调:孤独、衰老、困顿。第二句“白发萧散满霜风”进一步渲染凄凉之景,视觉与触觉交融,使人如见其形,如感其寒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引入“小儿”的天真视角,形成强烈反差——孩子看到的是表面的“朱颜”,而诗人内心明白那不过是“酒红”。这一“误喜”与“一笑”的对照,既是自嘲,也是对生命真相的清醒认知。苏轼并未愤怒或悲伤,而是以一笑置之,体现出其历经磨难后的超然与旷达。整首诗寓悲于谐,寓深于浅,是其晚年诗风“平淡中见奇崛”的典型代表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一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语极萧散,而情极悲凉,所谓‘以乐景写哀’者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:“东坡晚岁诗多率易,然此类语淡而味长,自是化境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虽主唐诗,然评及宋人时云:“苏子瞻晚年绝句,往往于不经意处见真性情,如此诗之‘一笑那知是酒红’,令人愀然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三:“三首皆儋耳作,其一最胜。二十字中有人有景,有情有态,小儿衬托尤妙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借儿童之眼映照自身衰颓,而以酒红自解,谑而不虐,哀而不伤,正是东坡本色。”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一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