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飓风兴起,大海翻腾,天与水浑然一体,一片苍茫朦胧。
乌云如军队般聚集在九条大河之上,大雪如墙般矗立在三江两岸。
我无法出门,只能在室内醒卧于北窗之下。
心中思念着远在海康的友人,神思早已飞驰而去,愿随他同行。
以上为【和陶停云四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陶停云四首:苏轼模仿陶渊明《停云》诗所作的组诗,共四首,此为其一。
2. 陶:指东晋诗人陶渊明,其《停云》为四言诗,表达对亲友的思念。
3. 飓作海浑:飓风兴起,海水翻腾混浊。飓,即台风。
4. 天水溟蒙:天空与海水连成一片,模糊不清。溟蒙,形容水气弥漫、视野不清的样子。
5. 云屯九河:乌云密布于多条江河之上。九河,泛指众多河流,并非实指。
6. 雪立三江:大雪堆积如墙,耸立于三条江边。三江,亦为泛指,形容江河众多。
7. 寤寐北窗:醒着或睡着都在北窗之下。寤,醒;寐,睡。北窗,古人常于北窗下读书或静思,此处指居所之内。
8. 海康:地名,今广东雷州,北宋时为贬官流放之地。苏轼之友曾被贬于此,或指代远方友人。
9. 神驰往从:精神飞驰而去,仿佛追随友人同行。
10. 引:序言,苏轼原作为组诗有序,说明写作缘起,今略。
以上为【和陶停云四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和陶停云四首》之一,系其晚年贬谪海南儋州期间所作,仿效陶渊明《停云》诗体,抒写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。全诗以自然景象开篇,借“飓作海浑”“天水溟蒙”等壮阔而压抑的意象,烘托出诗人困居孤岛、与世隔绝的处境。继而以“云屯”“雪立”的奇伟气象,象征天地间的动荡与阻隔。后两句转入内心世界,“不出门”写出行动之受限,“神驰往从”则凸显精神之自由与情感之深挚。短短数语,情景交融,既有身世之悲,亦有友情之诚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高远情怀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和陶停云四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承袭陶渊明《停云》的四言古体,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。开篇以“飓作海浑,天水溟蒙”勾勒出一幅天地混沌、风雨交加的图景,既是实写岭南沿海常见的台风天气,也隐喻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与人生困境。接着“云屯九河,雪立三江”进一步强化自然界的威压感,用夸张手法描绘风云骤变、冰雪封江的奇观,极具视觉冲击力。这两句虽未必是实景,却通过想象渲染出空间的阻隔与交通的断绝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外景转入内心:“我不出门,寤寐北窗”,表面平淡,实则蕴含无限孤寂。末句“念彼海康,神驰往从”陡然升华,将物理空间的隔离与心灵的自由相对照,展现出超越现实局限的情感力量。全诗结构紧凑,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景为情设,情因景深,充分体现了苏轼“和陶”诗中既追慕陶渊明淡泊之风,又融入自身跌宕人生体验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和陶停云四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和陶诸作,得其冲淡而兼己之豪健,尤以《停云》数首为最,气象宏阔,情致绵邈。”
2. 清·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卷上:“苏子瞻和陶诗,非徒拟其格调,实能体会其心,故语虽简质,而意味深长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:“东坡晚年和陶,乃借彼之酒杯,浇己之块垒,其《停云》诸章,皆寓羁旅孤怀,非止酬唱而已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吕本中语:“东坡在海外,诗益清远,如‘念彼海康,神驰往从’,不烦声泪而感人至深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停云四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