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春天到来,哪里没有归来的鸿雁呢?我不会再像瘦弱的老牛那样,重复踏着往日的足迹。只愿禅师您的心能如明月般清澈明亮,若如此,谁家的酒瓮里不能与您相逢呢?
以上为【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他人诗作的韵脚及次序来唱和作诗,是古代文人酬答的一种方式。
2. 法芝:北宋僧人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交游之禅师。
3. 旧诗:指法芝此前所引用或创作的一首诗,今已不存。
4. 归鸿:归来的大雁,常象征春天的到来或游子思归。
5. 羸牛:瘦弱的牛,比喻年老体衰或困顿劳苦之人,此处或自指早年奔波仕途之状。
6. 踏旧踪:重走旧路,比喻重复过去的生活轨迹,含有不愿再拘泥于往事之意。
7. 老师:对法芝和尚的尊称,即禅师。
8. 心似月:比喻心境清明澄澈,如明月高悬,是禅宗常用意象,象征觉悟与清净。
9. 瓮里不相逢:化用禅语,意谓若心性通达,则处处皆可相见。瓮为日常器物,喻世俗生活,亦暗含“酒瓮”之趣,或影射“醉中见道”之意。
10. 相逢:不仅指物理相见,更指心灵契合、悟道相通。
以上为【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晚年所作,题为“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”,即依照法芝和尚所引旧诗之韵脚而和作。诗中融合了自然意象与禅理感悟,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反思、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禅师清净心境的向往。前两句以“归鸿”与“羸牛”对比,暗喻自己已摆脱旧日困顿,不再拘泥于陈迹;后两句转而寄望于禅师心如明月,借“瓮里相逢”这一妙喻,体现佛法无处不在、随缘契合的禅机。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、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意境开阔,层次分明。首句“春来何处不归鸿”以宏阔笔触描绘春回大地、万物复苏之景,归鸿遍野,象征新生与希望,也暗示诗人精神上的觉醒。次句“非复羸牛踏旧踪”陡然转折,以“羸牛”自比,表达对昔日困顿生涯的告别,语气坚决,体现出苏轼历经贬谪后的心境升华。第三句转向对法芝的祝愿,“心似月”三字凝练至极,既是对禅师修为的赞美,也寄托了诗人自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结句“谁家瓮里不相逢”尤为精妙,表面看似俚俗,实则深藏禅机——若心地光明,即便在寻常人家的酒瓮之中,亦可见性悟道,所谓“青青翠竹,尽是法身;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”。此句将高远的佛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,充分展现了苏轼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禅学理解,也体现了其诗风由豪放渐入平淡、于细微处见真谛的艺术成熟。
以上为【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:此诗见于《施注苏诗》卷四十一,作于元符三年(1100年)苏轼自海南北归途中,时年六十五岁,为晚年作品。
2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此诗寓意深远,‘归鸿’‘羸牛’对举,见出处进退之变;‘心似月’‘瓮里逢’,则禅味盎然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论再生缘》中曾引此诗“谁家瓮里不相逢”句,称“东坡晚岁诗句,多含禅理,此语尤见圆融”。
4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此诗以简驭繁,前二句写己,后二句赠人,而彼此交融,体现物我两忘之境。‘瓮里相逢’一语,俗中见奇,堪称神来之笔。”
5. 《宋诗精华录》(钱钟书选评本)未直接收录此诗,但于评苏轼晚年诗时指出:“东坡绝笔之作,往往于浅易语中见深致,如‘谁家瓮里不相逢’之类,貌似戏言,实契禅宗不立文字之旨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