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人生漂泊不定,如同桅杆上的乌鸦四处栖身;我对科举功名早已无意,不再费心去摘取胡须般的功名利禄。我头戴黄帽划船度日,不觉已忘却岁月流转;身穿白衣担酒前去慰问孤独无依之人。猴子假借仁义之名,趁人病弱时来分食橡实;水神因知人口味之馋,特意献出鲜美的鲈鱼。请不要在洞庭湖上吟唱楚地悲歌,那烟波浩渺的景象,只会让我更加忧愁。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邵同年:与苏轼同科考中进士者,具体生平不详。
2. 贾收:字耘老,乌程(今浙江湖州)人,北宋秀才,善诗,隐居不仕,与苏轼有交往。
3. 樯乌:桅杆上的乌鸦,比喻漂泊不定之人。
4. 科第无心摘颔须:指无意于科举功名。“颔须”典出《南史·褚渊传》:“风吹颔须”,后人以“摘须”喻追求功名。
5. 黄帽刺船:黄帽为船夫装束,刺船即撑船,指隐居江湖生活。
6. 白衣担酒:化用陶渊明故事,白衣送酒,慰藉孤贫,表现高洁情怀。
7. 鳏孤:泛指孤苦无依之人。
8. 狙公欺病来分栗:用“狙公赋芧”典故(《庄子·齐物论》),原指养猴人以智驭猴,此处反用,讽刺他人假仁义之名行剥削之实。
9. 水伯知馋为出鲈:水伯,水神;鲈,指松江鲈鱼,味极鲜美。此句调侃自然亦通人情,供奉美食以迎合口腹之欲。
10. 洞庭歌楚曲:洞庭湖在楚地,楚曲多悲音,如《楚辞·湘夫人》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,易引发愁思。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赠予同年进士邵某及秀才贾收之作,语调诙谐中寓深意,既有对仕途的淡漠,亦有对人生漂泊的感慨。诗中以“樯乌”自比,形象地写出宦海浮沉、居无定所的处境。“科第无心摘颔须”一句,用反语表达对功名的超然态度。后四句转写隐逸生活之趣,却又暗含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,末联更借洞庭烟波抒发内心愁绪,将戏谑与感伤融为一体,体现了苏轼诗“外谐内庄”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题为“戏赠”,实则寓庄于谐。首联以“樯乌”自况,生动传达出苏轼屡遭贬谪、辗转各地的宦游生涯,“科第无心”更是对早年热衷功名的自我解嘲。颔联描绘隐逸生活:刺船、担酒,看似闲适,实则暗含无奈。颈联用典精妙,“狙公分栗”讽世人虚伪,“水伯出鲈”则以幽默笔调写自然之馈赠,一贬一褒,耐人寻味。尾联陡转,劝人莫奏楚歌,因烟波渺茫已足令人断肠,情感由戏谑转入深沉,展现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与忧思。全诗语言诙谐,意境深远,是苏轼七律中“以戏为讽、以乐写哀”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语带滑稽,而意含悲慨,盖东坡贬后心境之写照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:“‘狙公’‘水伯’二句,谑而不虐,机锋内藏,真坡公手笔。”
3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‘黄帽刺船’‘白衣担酒’,写隐逸之趣,而‘忘岁月’‘慰鳏孤’,见其心未尝忘世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外作嬉笑,中怀酸楚,东坡晚年诗多此类,此首尤得风人之旨。”
以上为【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