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战乱离散中抛弃了年幼的女儿,坟墓被毁,亲情恩义惨遭割裂。
怎知有人效法龟类呼吸养生之术,在穷山中三年哀号求生。
长生之术确实可以学习,应当相信仲弓所说的话。
即便卧病在床也终究不死,怀抱“一”(道或元气)而享有无穷之年。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陶:指苏轼追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作。陶渊明有《读〈山海经〉》十三首,苏轼以此题仿作。
2. 乱离:指社会动荡、战乱频仍。
3. 弱女:年幼的女儿,可能暗指诗人对自己子女流离的忧虑。
4. 破冢:坟墓被破坏,象征家族断绝、亲情难续。
5. 龟息:道家养生术之一,模仿龟的呼吸方式以延年益寿。
6. 三岁号穷山:化用《山海经》中神话人物长期隐居山中的意象,形容在荒山中长久呼号求生。
7. 仲弓言:指东汉名士陈寔(字仲弓)关于养生或处世的言论,此处借指古人关于长生可学的观点。
8. 支床:躺在床上,形容病弱之态。
9. 抱一:出自《道德经》“载营魄抱一”,意为持守元气或大道,是道家修炼的核心理念。
10. 无穷年:无限长寿,象征得道长生。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《读〈山海经〉》组诗之作,借读《山海经》之机抒发对人生、命运与养生的哲思。诗中融合历史典故、道家思想与个人感慨,既表达乱世中亲情断裂的悲痛,又转向对长生之道的探讨。前两句写人世苦难,后四句转述道家养生理念,体现苏轼在困顿中寻求精神超脱的思想倾向。全诗语言简练,情感深沉,哲理意味浓厚,展现了其“外儒内道”的人生观。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上由现实苦难转入玄理思索,形成强烈对比。开篇“乱离弃弱女,破冢割恩怜”以极凝练之笔勾勒出战乱中家庭破碎的惨景,情感沉痛,令人动容。紧接着“宁知效龟息,三岁号穷山”笔锋一转,引入《山海经》式的神秘意象,将个体苦难置于更宏大的生命探索之中。后四句则完全进入哲理层面,援引仲弓之言与道家“抱一”思想,表达对长生可学的信念。这种由悲情到超脱的递进,正是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常见的精神路径。诗中“支床竟不死”一句尤为深刻,既写病中挣扎,又寓含不屈的生命意志,最终归于“抱一无穷年”的精神升华,体现了儒家仁爱与道家逍遥的融合。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和陶诸作,皆得渊明冲淡之致,而此篇尤见其忧世之心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前四句悲痛入骨,后四句转入玄想,似不相属,实则以道理论解悲哀,正是坡老惯技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:“苏和陶诗多寄托身世,此章‘破冢’‘支床’之语,殆亦自伤迁谪、亲故凋零之叹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和陶,非徒形似,实取其神理。此诗以乱离起,以养生结,看似矛盾,实则反映士大夫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出路之常态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读《山海经》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