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这一生终究要归向何处?我已走遍天下大半。
来到涂山的禹庙,不禁发出“若非大禹治水,我们几乎沦为鱼鳖”的感叹。
配享祭祀的还有伯益,庙中塑像与夏禹并列,光彩照人。
秦人的先祖应当陪祀于旁,夏代的郊祭也曾举行祼礼以敬神灵。
可怜淮海一带的百姓,至今还记得当年大禹诞生时箭射天穹的传说。
荆山青翠,与碧空相映;楚水清澈,仿佛能搅乱人心。
被砍去双足的人留下的深坑尚存,而美玉般的石料温润如祭祀用的瓒。
龟泉从树梢间涌出,牛乳般的泉水在石池中缓缓流淌。
小儿勉强效仿古人举止,侍史官看着发笑,额头冒汗。
归来时蝙蝠纷飞,手持火把,依稀记得远处河岸的标记。
以上为【上巳日,与二子迨、过游涂山、荆山,记所见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上巳日: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,魏晋以后多定为三月初三,古人有修禊、踏青、祈福之俗。
2. 二子迨、过:苏轼之子苏迨与苏过,苏过尤得父爱,常随侍左右。
3. 涂山、荆山:相传为大禹娶妻(涂山氏)及铸鼎之地,位于今安徽蚌埠一带。荆山亦传为和氏璧出产地。
4. 还轸天下半:轸,车箱底部横木,引申为行程。意为自己一生奔波,已行遍天下大半。
5. 朅来乘樏庙:朅(qiè),离去、前往;樏(lěi),古代登山用的简易交通工具。此指登上涂山禹庙。
6. 微禹叹:化用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“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;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”及“禹吾无间然矣”之意,更直接源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禹疏九河……吾从而后之。微禹,吾其鱼乎!”表达对大禹治水功德的无限感激。
7. 从祀及彼呱:从祀,配享祭祀;彼呱,指大禹之子启出生时啼哭之声,典出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女登……感龙而生禹”,或“启呱呱而泣”。此处或指庙中有启像。
8. 像设偶此粲:像设,神像布置;偶,配对;粲,鲜明貌。谓禹与其配享者并立庙中,光辉夺目。
9. 秦祖当侑坐:秦祖,指伯益,相传为秦人先祖,曾助禹治水,应配享于禹庙;侑坐,陪祭之位。
10. 夏郊亦荐裸:夏代祭祀天地之礼中,有“荐裸”之仪,裸(guàn),以酒浇地以祭,为祭初之礼。
以上为【上巳日,与二子迨、过游涂山、荆山,记所见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于北宋元丰年间贬居黄州期间所作,记述了上巳节携二子苏迨、苏过游览涂山、荆山的见闻与感怀。全诗融纪游、怀古、抒情于一体,借大禹治水之功与后世祭祀之仪,寄托个人对历史、文化传承的思考,也暗含身世飘零、人生无归的感慨。诗人以典故密集、意象丰富著称,此诗尤见其博学与沉郁。语言古奥,风格雄浑,既有对先贤的敬仰,也有对现实的无奈,在山水之间流露出哲思与悲悯。
以上为【上巳日,与二子迨、过游涂山、荆山,记所见】的评析。
赏析
苏轼此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开篇即以“此生终安归”发问,奠定全诗苍茫基调,继而转入对大禹功业的追思。“还轸天下半”既写实又寓情,道尽宦海漂泊之苦。中间写景怀古,将历史人物(禹、启、伯益)、地理风物(荆山、楚水、龟泉、牛乳池)与神话传说(弧矢旦)交织,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。尤其“刖人有馀坑,美石肖温瓒”一句,由残缺之刑坑联想到祭祀之玉器,对比强烈,寓意深刻——苦难与文明并存,废墟中孕育礼乐。尾联写归途夜景,“蝙蝠飞”“炬火记远岸”,画面幽邃,余韵悠长,似有迷途难返之隐忧。全诗用典精切而不滞涩,情感沉郁而不失旷达,堪称东坡七言古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上巳日,与二子迨、过游涂山、荆山,记所见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出入经史,寄慨遥深,非徒纪游而已。‘微禹叹’三字,包举千古,可见公心系天下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卷二十:“上巳游涂山,因禹庙而兴感。‘还轸天下半’,自伤迁谪之久;‘微禹叹’,则推本仁政之源。通篇以古证今,语重而意远。”
3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语多奇崛,如‘龟泉木杪出,牛乳石池漫’,写景入微,而‘小儿强好古,侍史笑流汗’,生动如画,真善于状物者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此作,典丽沉雄,兼有杜韩之风。‘荆山碧相照,楚水清可乱’,对仗工稳而意境开阔,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惯于在山水古迹中寄托身世之感,此诗尤显。‘此生终安归’一问,直贯全篇,使纪游之作升华为生命之思。”
以上为【上巳日,与二子迨、过游涂山、荆山,记所见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