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蓝乔(传说中的仙人)近来已得道成仙,常常感叹人世间太过狭隘逼仄。
他西游至王屋山修行,却从不涉足繁华的长安街市。
如今又岂能再见到他的踪迹?唯有飞鸟通行的小道横越太白山巅。
昔日我曾与友人吴子野一同远游,两人共藏于一只窄小的葫芦瓢中栖身。
潮阳与我相隔云海茫茫,岁末之时或许还能有客人前来探访。
我砍伐柴薪以供炊火取暖,将这简陋居所视作凤凰栖息的宅院。
以上为【和陶杂诗十一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蓝乔:传为汉代修道成仙之人,一说即“蓝采和”,八仙之一,此处借指得道高士。
2. 常苦世褊迫:常常苦恼于世俗世界的狭隘局促。褊迫,狭小紧迫之意。
3. 王屋山:道教名山,在今河南济源,为古代道士修炼之地,列道教十大洞天之首。
4. 不践长安陌:从不踏足京城长安的街道,喻不趋权贵、不入仕途繁华。
5. 尔来宁复见:从那时以来,哪里还能再见到他呢?尔来,自此以后;宁,岂、难道。
6. 鸟道度太白:只有飞鸟才能通过的道路越过太白山。太白山在陕西,极高险峻,鸟道形容山路险绝。
7. 吴远游:指吴子野,名复古,潮州人,苏轼好友,亦好道,曾与苏轼同游。
8. 同藏一瓢窄:典出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”此处化用,言与友人共处简陋之所,安于清贫。
9. 潮阳:广东地名,唐韩愈曾贬潮州,苏轼晚年贬惠州、儋州,亦经潮阳附近,此处或泛指岭南贬所。
10. 伐薪供养火,看作栖凤宅:砍柴生火维持生活,却将此陋室视为凤凰栖居之所,喻安贫乐道、心志高洁。
以上为【和陶杂诗十一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《杂诗》之作,借咏隐逸之士与自身境遇,抒写超脱尘世、安贫乐道的情怀。诗中融合神仙传说、友人往事与现实处境,表现出诗人虽处贬谪之境,仍能保持精神自由与高洁志趣。语言质朴自然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趋于淡泊、向往道家与隐逸生活的倾向。全诗在追忆与现实之间穿梭,既有对理想人格的仰慕,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坦然接受。
以上为【和陶杂诗十一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是苏轼晚年和陶诗组诗之一,风格冲淡自然,深得陶诗神韵。开篇以“蓝乔”起兴,引出对超凡脱俗之人的追慕,继而以“不践长安陌”凸显其远离尘嚣、不恋功名的态度。第三、四句转写高不可攀的境界,“鸟道度太白”既写地理之险,更象征精神境界的孤高难及。五至八句转入个人回忆,与吴子野“同藏一瓢”的细节生动体现友情之笃与生活之简,也暗含道家“抱一”“守拙”的哲思。结尾两句尤为精彩:现实是“伐薪养火”的困顿生活,心境却是“栖凤之宅”的高贵自许,强烈的对比彰显了苏轼“穷且益坚”的精神风骨。全诗无激烈之语,却于平淡中见深情,在追忆与现实交织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确认。
以上为【和陶杂诗十一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三十七:“此和陶诸作,皆得陶之冲澹,而寄慨弥深。‘同藏一瓢窄’,语极朴而意极厚。”
2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苏公和陶,非徒形似,乃真能得其性情之正。如此篇,外若闲旷,中实郁勃,所谓‘哀而不伤’者也。”
3. 宋·施元之注苏诗:“蓝乔事不见正史,盖道家寓言。公借以自况其不得志于时,而志在山水之间也。”
4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伐薪供养火,看作栖凤宅’,此等语非胸中有万卷书、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道。”
5. 近人陈寅恪《论再生缘》附论:“东坡晚岁和陶,实乃借陶之酒杯,浇己之块垒。此诗言隐逸而不忘世情,看似超然,实多悲慨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杂诗十一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