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诗人必须要有轻视外物之心,才能像使唤奴仆般差遣风月。
又必须要有重视外物之心,才能与花草共同忧愁欢乐。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十一则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轻视外物:指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超越性把握
2. 奴仆命风月:化用岳飞《题青泥市壁》"斩除顽恶还车驾,不问登坛万户侯"的豪迈气概
3. 重视外物:指对自然生命的深度共情
4. 共忧乐:源自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的宇宙情怀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十一则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则词话通过"轻视"与"重视"的辩证关系,揭示出诗人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双重互动模式。前句强调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张扬,要求诗人超越物象束缚;后句则主张审美观照的客体性融入,倡导物我同情的生命体验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美学要求,实则构建了主客相生的完整创作心理机制,展现王国维对传统"物感说"与"缘情说"的现代性整合。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十一则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段词论在方法论上呈现精密的二元结构。前半段"轻视外物"说可追溯至庄子的"物物而不物于物",经刘勰"神与物游"至司空图"超以象外"的传承,强调艺术家对客观素材的支配能力;后半段"重视外物"说则承接《乐记》"感于物而动"的传统,经由陆机"悲落叶于劲秋"、周邦彦"一一风荷举"的创作实践,最终在王国维这里升华为系统的审美共情理论。最深刻的是"奴仆命风月"与"花草共忧乐"的意象对举——前者展现人类精神的崇高性,后者揭示宇宙生命的平等性,这种既傲视万物又拥抱万物的矛盾统一,正是中国诗学"天人合一"思想的精妙体现。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十一则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叶嘉莹《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》:"'轻视外物'与'重视外物'之论,实为叔本华'天才论'与中国传统'物感说'的创造性融合,揭示出审美观照中距离与投入的辩证关系。"
2. 佛雏《王国维诗学研究》:"此则可与其'出入说'互参,'轻视'即'出','重视'即'入',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创作论。"
3. 温儒敏《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》:"王氏以'奴仆命风月'诠释创作自由,较之袁枚'性灵说'更显理论深度,标志着中国文论从印象式点评向体系化建构的转型。"
4. 罗钢《传统的幻象》:"'与花草共忧乐'的命题,既承袭了邵雍'以物观物'的理学传统,又暗合现象学'主体间性'理论,具有跨文化的阐释空间。"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十一则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