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虽有馀,亭榭苦难稳。
登临不得要,万象各偃蹇。
惜哉垂云轩,此地得何晚。
天公争向背,诗眼巧增损。
路穷朱栏出,山破石壁很。
海门浸坤轴,湖尾抱云巘。
葱葱城郭丽,淡淡烟村远。
天怜诗人穷,乞与供诗本。
我诗久不作,荒涩旋锄垦。
从君觅佳句,咀嚼废朝饭。
翻译
江山景色虽丰富多姿,但建造亭台楼阁却难以安稳妥帖。登临观赏若不得其要领,眼前万象都显得局促不展、姿态僵滞。可惜这垂云轩建得如此之晚,才让我得以目睹此景。上天似乎有意左右人的际遇,而诗人的眼睛却能巧妙地取舍增减,捕捉美景。行至路尽处,朱红色的栏杆忽然出现;山势陡裂,石壁峥嵘险峻。远处海门如浸于大地之轴心,湖水尾端环抱着浮在云端的山峰。城郭葱茏秀丽,村落则烟霭淡淡、遥遥在望。鸟鹊纷纷飞去,渔夫樵夫一一归返。壮阔的景观令人耳目一新,连昔日忽略的细微景致也重新浮现。亭中的僧人清顺真如古代高士一般,吟啸自若,追慕嵇康、阮籍那样的风度。他独居空寂禅房,卧于蒲草垫上,常自行捆扎芒鞋草履。上天怜惜诗人困顿,特赐此等美景作为诗材。我久未作诗,诗思荒芜生涩,如今正努力开垦梳理。愿从您那里求得佳句,细细咀嚼,竟至废寝忘食。
以上为【僧清顺新作垂云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僧清顺:北宋杭州僧人,字怡然,住西湖菩提寺,善诗,与苏轼、秦观等有唱和。
2. 垂云亭:清顺所建之亭,位于西湖附近,因高耸入云、可望远而得名。
3. 馀:同“余”,富足之意。
4. 亭榭苦难稳:谓在山水之间建造亭台难以找到合适位置,或指建筑与自然难以和谐。
5. 登临不得要:登高览胜未能掌握关键视角或时机。
6. 偃蹇(yǎn jiǎn):屈曲不伸貌,此处形容景物局促、不舒展。
7. 很:通“狠”,凶猛、陡峭之意,形容山势险峻。
8. 海门:海湾入口,此处或指钱塘江入海口。
9. 坤轴:古人想象中支撑大地的轴心,喻大地根基。
10. 葱葱:草木繁茂貌,亦可形容景色明丽。
以上为【僧清顺新作垂云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是苏轼为僧人清顺所建垂云亭而作,既写景抒情,又寄寓人生感慨与艺术哲思。全诗以“亭榭苦难稳”起笔,点出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张力,进而引出登临之难与观景之妙。诗人通过描绘亭周壮丽而奇崛的自然景象,表现了对天地造化的敬畏与赞叹。同时,借清顺之高逸风范,寄托自己对隐逸生活与魏晋风度的向往。诗中“天公争向背,诗眼巧增损”一句尤为精警,道出了客观境遇与主观审美之间的辩证关系。末段自述诗兴重燃,既是对清顺诗才的推重,也流露出久蛰思动的情感波动。全诗结构谨严,意境开阔,语言刚健中见细腻,体现了苏轼中期诗歌融哲理、写景、抒情于一体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僧清顺新作垂云亭】的评析。
赏析
苏轼此诗以写景为经,以抒情与哲思为纬,展现出其典型的审美视野与精神境界。开篇即提出“江山虽有馀,亭榭苦难稳”的矛盾命题,暗示自然之宏大与人工之局限,也为后文“登临不得要,万象各偃蹇”埋下伏笔——唯有真正领悟山水精神者,方能突破视觉与心灵的桎梏。中间写景数联气象雄奇:“路穷朱栏出”写出柳暗花明之妙,“山破石壁很”以刚劲笔法刻画山势之险,而“海门浸坤轴,湖尾抱云巘”更将空间拉至天地交汇之处,极具视觉冲击力。随后转写近景人事,“葱葱城郭丽”至“一一渔樵返”,由宏入微,动静相宜,构成一幅生动的江南画卷。
诗中对僧人清顺的描写尤为传神。“真古人”三字高度评价其超然品格,“啸咏慕嵇、阮”将其置于魏晋名士的精神谱系之中,凸显其不拘礼法、崇尚自然的人格理想。而“空斋卧蒲褐,芒屦每自捆”则以简朴生活细节强化其高洁形象。结尾处诗人自叹“诗久不作”,实为谦辞,所谓“荒涩旋锄垦”,正是创作激情复苏的前奏。向清顺“觅佳句”而至“废朝饭”,足见其倾心投入。整首诗既有对外在世界的深刻观察,又有对内在心境的细腻体悟,堪称题咏亭台之作中的上乘。
以上为【僧清顺新作垂云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写景奇崛,议论精微,于寻常题咏中见胸襟怀抱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天公争向背,诗眼巧增损’十字,括尽诗人与造物之关系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3. 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评此诗:“起结俱见感慨,中幅写景雄浑,而清顺之风致跃然纸上,可谓双美并具。”
4. 清·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卷三:“‘路穷朱栏出’二语,有豁然开朗之趣;‘海门浸坤轴’二语,具包罗宇宙之概。东坡胸次,于此可见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此诗似不经意而成,实则经营惨淡。‘天公’‘诗眼’一联,尤见匠心独运。”
以上为【僧清顺新作垂云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