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饮雩泉别常山,天寒岁在龙蛇间。
山中儿童拍手笑,问我西去何当还。
十年不赴竹马约,扁舟独与渔蓑闲。
重来父老喜我在,扶挈老幼相遮攀。
当时襁褓皆七尺,而我安得留朱颜。
问今太守为谁欤?
护羌充国鬓未斑。
孤云落日在马耳,照耀金碧开烟鬟。
邞淇自古北流水,跳波下濑鸣玦环。
愿公谈笑作石埭,坐使城郭生溪湾。
翻译
当年我饮过雩泉,告别常山,在天寒地冻、岁月属龙蛇之交的时节离去。
山中的孩童拍手欢笑,问我向西远行何时才能归来。
十年未曾履行孩童们骑竹马相迎的约定,只有一叶扁舟伴着渔夫的蓑衣与我共度清闲。
如今重回故地,父老欣喜于我还健在,扶老携幼争相簇拥迎接。
当年尚在襁褓中的婴儿,如今都已长成七尺男儿,而我又怎能留住青春容颜?
试问今日的太守是谁?
正是护羌有功的霍翔,虽经风霜却鬓发未白。
他亲自携带酒食慰劳服役的百姓,再无人因贫食杞菊而受讥嘲。
我在超然台设宴追寻旧日踪迹,仍有诗赋刻在坚硬的岩石上。
孤云与落日映照在马耳山上,金碧辉煌的景致如烟雾缭绕的发髻般展开。
邞水和淇水自古向北奔流,浪花跳跃,急流击石,声如玉玦相鸣。
愿您能谈笑间筑起石埭(堤坝),让城郭之间化为溪湾美景。
以上为【再过超然臺赠太守霍翔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超然台:位于今山东诸城,原为汉代遗址,苏轼知密州时修葺并命名“超然台”,取《老子》“超然独立”之意。
2. 雩泉:密州境内泉水名,苏轼曾在此祈雨。
3. 岁在龙蛇间:指干支纪年中的辰年(龙)与巳年(蛇)之间,此处可能泛指苏轼初离密州时的寒冷时节。
4. 竹马约:古代儿童以竹为马嬉戏,此处喻指百姓童年时对苏轼的欢迎与期待,象征淳朴的官民之情。
5. 扁舟独与渔蓑闲:指苏轼离任后漂泊江湖的生活,表达仕途沉浮中的孤独与闲适。
6. 护羌充国:指西汉名将赵充国,曾成功平定羌乱,此处借以赞美霍翔有治边之才。
7. 无复杞菊嘲寒悭:典出苏轼《后杞菊赋》,原为自己清贫生活写照;此言霍翔治理下百姓富足,不再有人因采杞菊果腹而被嘲笑贫穷。
8. 酒赋镵坚顽:指将诗文刻于岩石之上,“镵”即镌刻。苏轼曾在超然台题诗留迹。
9. 马耳:马耳山,在诸城西南,为当地名胜。
10. 邞淇:邞水与淇水,均为密州境内河流;邞水即今高峪河,淇水或为潍水支流。
以上为【再过超然臺赠太守霍翔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是苏轼晚年重过密州超然台时所作,赠予当时任密州太守的霍翔。诗中融合了对往昔的追忆、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、对民生的关切以及对新任太守政绩的赞颂。全诗情感真挚,结构严谨,由个人经历切入,自然过渡到现实政务与理想愿景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民本思想与旷达胸襟。语言质朴而意境开阔,既有怀旧之幽情,又有济世之宏愿,展现了其作为士大夫兼文学家的双重情怀。
以上为【再过超然臺赠太守霍翔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“重来”为主线,贯穿今昔对比。开篇回忆离任情景,以“天寒岁在龙蛇间”渲染苍凉氛围,继而通过“儿童拍手笑”的细节展现昔日亲民形象。中间转入现实:“十年不赴竹马约”一句饱含愧疚与感伤,而“重来父老喜我在”则凸显百姓深情,体现苏轼深受爱戴。诗人由个体生命之变(“而我安得留朱颜”)自然引出对地方主政者的关注,巧妙过渡至颂扬太守霍翔。称其“护羌充国鬓未斑”,既赞其才干,又美其英武未衰。更可贵的是,诗人并未止于溢美之词,而是具体写出霍翔“躬持牛酒劳行役”的务实作风,并指出民生改善(“无复杞菊嘲寒悭”),使颂扬具有现实基础。结尾寄望于兴修水利(“愿公谈笑作石埭”),将个人情怀升华为造福一方的理想,诗意由此拓展至治国安民的高度。全诗用典自然,情景交融,音韵流畅,堪称赠答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再过超然臺赠太守霍翔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出入今昔,情真语挚,非徒应酬之作,盖有忧民之思寓焉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三引冯舒语:“‘孤云落日在马耳’一联,写景雄阔,金碧与烟鬟对照,妙有画意。”
3. 清·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十五案:“‘愿公谈笑作石埭’,寓意兴水利、利民生,非泛然颂祷之辞,见公心之所系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起结皆厚,中幅跌宕有致。‘十年不赴竹马约’七字,令人欲涕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晚期诗歌时指出:“其重返旧地诸作,往往融记忆、现实与期望于一体,此体尤见老笔深心。”可为此诗之旁证。
以上为【再过超然臺赠太守霍翔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