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游衡山上,未晓入幽谷。
欲识所坐舆,横板挂两竹。
状如秋千垂,高下不倾覆。
登山九千丈,中道多佛屋。
仰看同来客,木末见冠服。
高台石桥路,寻常云所宿。
下方雷雨时,此上自晴旭。
紫盖何突兀,万里在一目。
馀峰六七十,仅如翠浪矗。
北有懒瓒岩,大石庇樵牧。
下窥半厓花,杯盂琢红玉。
飞云身畔遇,揽之不盈掬。
祝融最高绝,紫盖不足录。
俯视同仰观,苍苍万形伏。
其东有雷穴,灵异谨勿触。
云来绵世界,云去一峰独。
僧窗或留罅,云入不可逐。
绝顶横石梁,仙人有遗躅。
山多金光草,夜半如列烛。
灵药不可寻,吁嗟归太速。
翻译
昔日游览衡山时,天未亮就进入幽深山谷。
要问所乘坐的轿子,是横板悬挂在两竹竿上。
形状如垂挂的秋千,无论高低都不会倾覆。
登山高达九千丈,半途多有佛寺屋宇。
一峰更比一峰高,峰峰秀立林木苍翠。
抬头看同来的旅伴,树梢间望见帽冠衣物。
高台石桥的山路上,平常是云霞停宿之处。
山下雷雨交加之时,山上自有晴朗旭日。
紫盖峰何等突兀耸立,万里风光尽收眼底。
其余六七十座山峰,仅如翠浪巍峨矗立。
北面有懒瓒岩,巨大岩石庇护樵夫牧人。
下窥半山崖的花丛,似杯盂雕琢的红玉。
飞云从身边掠过,伸手揽取却不满一捧。
祝融峰最为高峻,紫盖峰已不足记述。
俯视与仰观之间,苍茫万物皆俯伏脚下。
只剩岣嵝峰独秀,向南望见半空翠色。
仿佛辨认出潇湘,蜿蜒流向山岳屈曲。
高处惊动我魂魄,反而思念平陆居所。
东侧有雷穴秘境,灵异非常切莫触碰。
云来时笼罩大千世界,云去时唯见孤峰独耸。
僧窗偶尔留有缝隙,云气涌入不可驱赶。
绝顶处横架石梁,仙人留有足迹遗存。
山中多生金光神草,夜半时分如排列烛火。
灵药终究不可寻得,叹惋归去太过匆匆。
以上为【昔游诗十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衡山:五岳之南岳,在今湖南衡阳
懒瓒岩:唐代高僧明瓒(懒残和尚)修行处
紫盖:衡山七十二峰之紫盖峰
祝融:衡山主峰,海拔1300.2米
岣嵝峰:衡山支峰,以禹碑闻名
雷穴:传说雷神居住的洞穴
金光草:道教传说中夜间发光的仙草
太速:化用《庄子》“忽乎吾将行兮”意境
以上为【昔游诗十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创作于庆元年间(1195-1200),姜夔漫游湖湘时期。全诗以空间攀登为明线,以心理体验为暗线,构建出五重境界:开篇“未晓入谷”的探险意志,“佛屋中道”的宗教氛围,“云宿晴旭”的自然奇观,“万形伏”的宇宙意识,最终归于“归太速”的生命顿悟。诗中“飞云身畔遇”与“揽之不盈掬”的细节,既承袭谢灵运“春晚绿野秀”的体物传统,又暗含《金刚经》“应无所住”的禅机,体现南宋山水诗“即景即理”的审美特征。
以上为【昔游诗十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艺术成就体现在四重感知维度的交融:触觉维度的“舆轿摇晃”、视觉维度的“翠浪矗立”、动态维度的“飞云过身”、神秘维度的“夜半金烛”。诗人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:开篇以“未晓幽谷”的特写镜头营造神秘氛围,中段用“木末冠服”的仰拍与“万形伏”的俯拍形成视觉张力,结尾“云入僧窗”的长镜头暗喻天人感应。尤以“揽云不盈掬”的悖论修辞最为精妙,既写云气的物理特性,又隐喻求道过程的虚实相生,这种将山水经验升华为哲学观照的笔法,较之陆游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更显空灵超逸。
以上为【昔游诗十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潘德舆《养一斋诗话》:“白石《昔游》诸篇,荒寒清迥,如月中笛声”
近代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‘飞云身畔遇’二语,人不能道,是谓仙笔”
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姜夔用江西诗派手法写山水,‘杯盂琢红玉’五字,真所谓‘参活句’”
以上为【昔游诗十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