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宝云寺的楼阁在雪中与千家万户一同热闹非凡,山林寂静得连一只鸟的鸣叫都听不到。
关上门扉,生怕风把雪吹散;卷起帘子,仿佛有明月照临窗前。
湖水波光依旧泛着青碧之色,远山在雪雾中渐渐隐去,天色已近黄昏。
读到汤休(道潜)那奇妙绝伦的诗句,才真正明白“如盐撒地”之类的比喻不过是陈旧俗套之言。
以上为【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唱和。
2. 仲殊:北宋诗僧,本姓张,名挥,居杭州宝月寺,善诗词,与苏轼交好。
3. 宝云楼阁:指杭州宝云寺的建筑,位于西湖附近,为当时游览胜地。
4. 闹千门:形容雪中寺院与城中人家皆显热闹景象,或指雪光映照,使千家灯火显得分明。
5. 林静初无一鸟喧:山林因雪而格外寂静,连鸟鸣也听不见,突出雪后幽静。
6. 闭户莫教风扫地:关上门,怕风吹散庭院中的积雪,表现爱雪惜景之情。
7. 卷帘疑有月临轩:卷起帘子,见雪光照亮室内,恍如月光洒落窗前。
8. 水光潋滟:湖面波光闪烁的样子,原出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。此处虽雪天,但湖水未冻,仍有碧色波动。
9. 山色空蒙:山间云雾迷茫之貌,原亦出自前述诗,此处用于雪雾之中,更显朦胧。
10. 乞得汤休奇绝句,始知盐絮是陈言:汤休,南朝僧人惠休,诗风绮丽,此处借指诗僧道潜(仲殊),以其比汤休,赞其诗才。“盐絮”指谢道韫咏雪句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,“盐”指谢朗“撒盐空中差可拟”。苏轼认为道潜之诗更为奇绝,故称“盐絮”之喻已成陈言。
以上为【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二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僧人仲殊(即道潜)所作《雪中游西湖》的第二首,写于杭州任上。全诗以雪景为背景,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沉的感受,描绘了西湖雪后的静谧与清美。诗人由景入情,再由他人诗句引发对文学表达的思考,既赞美了自然之美,又推崇了高妙的艺术境界。诗中“闭户莫教风扫地,卷帘疑有月临轩”一联尤为精妙,动静相生,虚实交融,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。尾联借汤休(指道潜)诗句,否定谢道韫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的传统比喻,强调新奇意境胜于陈词滥调,体现了苏轼崇尚创新、追求奇绝的审美理想。
以上为【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二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“雪中游西湖”为题,却不直接描写游踪,而是通过静观之眼展现雪后西湖的清寂与澄明。首联以“闹千门”与“无一鸟喧”形成对比,既有视觉上的开阔热闹,又有听觉上的极致宁静,反衬出雪天特有的空灵氛围。颔联写居室内外的情景,“闭户”护雪、“卷帘”疑月,将雪光之美升华为诗意的错觉,极富想象力。颈联转写湖山远景,水仍“浮碧”,山已“敛昏”,色彩与光线的变化暗示时间推移,画面层次丰富。尾联引入文学典故,由景及诗,点出艺术创造的真谛——真正的佳句不在模仿古人,而在独出机杼。苏轼借道潜之诗,表达自己对诗歌创新的推崇,也暗含对友人才情的激赏。全诗语言清丽,意境深远,情景理交融,堪称次韵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十六:“此诗写雪景不着力于形似,而得其神理。‘闭户’‘卷帘’二语,静中生动,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。”
2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二十:“‘水光潋滟犹浮碧’,虽雪天而湖光不减,写出西湖常景中之变;‘山色空蒙已敛昏’,则雪雾渐合,天色欲暮,时序井然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引查慎行评:“‘乞得汤休奇绝句’,以古僧比今僧,既尊仲殊,又见己之能赏。末句翻案,尤见胸次。”
4. 《宋诗钞·补遗》:“东坡此作,不滞于迹,不泥于韵,兴到笔随,天然成响。‘盐絮是陈言’一句,打破窠臼,足为咏雪别开生面。”
5. 清代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但其论苏诗云:“苏子瞻胸有洪炉,万象在旁,故能驱使古今,不为典要所缚。”可为此诗尾联立解。
以上为【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