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用生地黄喂养老马,能使它毛色光亮,照见人影。
我曾听白居易说过,把滋养马的方法用来滋养自身。
我如今衰老,正像伏在马槽边的病马,垂着耳朵,气息不振。
将人参移栽到肥沃的土壤中,便蓬勃茂盛,争相迎接新春。
用沉香煎煮幼嫩的人参根,反复熬煮如同养护陈年柴薪。
再加入东阿的清胶(阿胶),调和以北海的醇酒。
配上崖蜜增添甘甜清凉,山姜激发芬芳辛辣。
这些融汇成寒食节时的软糖般膏滋,吞咽时如同饮下仙露般珍贵。
丹田自然燃起暖火,干渴的肺腑重新生出津液。
愿将这滋补之物献给体内燥热之人,助他们一洗胸中烦浊尘垢。
以上为【小圃五咏人蔘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小圃五咏:苏轼贬谪期间所作组诗,共五首,分别咏五种植物,此为其一,咏人参。
2. 地黄:中药名,分生地黄、熟地黄,有滋阴补肾、养血润燥之效。
3. 光鉴人:光亮如镜,可照见人影,形容马体健壮、毛色光泽。
4. 乐天:唐代诗人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晚年注重养生,多有调摄之论。
5. 伏枥:典出曹操《龟虽寿》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喻年老而志未酬,此处指年迈体衰。
6. 沉水:即沉香,名贵香料,亦入药,有行气止痛、温中止呕之功。
7. 重汤:隔水炖煮,古法制药常用,使药性温和持久。
8. 东阿清:指东阿阿胶,产于山东东阿,以清纯著称,滋阴补血。
9. 北海醇:北海郡所产美酒,代指醇厚佳酿,或用于药引。
10. 崖蜜:野蜂于山崖所酿之蜜,味甘性凉,清热润燥。
11. 山姜:即高良姜或山柰,辛温芳香,温中散寒,开胃消食。
12. 寒食饧(xíng):寒食节所食的麦芽糖类软糖,此处比喻药膏之柔润甘甜。
13. 瑞露:传说中的仙露,象征极珍贵的饮品,喻指人参汤汁之滋补神效。
14. 丹田:道家谓人体下腹为丹田,是藏精之所,宿火指内在阳气。
15. 渴肺:肺燥口渴,常见于阴虚内热之症。
16. 内热子:体内有虚火、燥热之人,可能指忧思劳碌、心火旺盛者。
17. 胸中尘:喻心中烦扰、俗念积滞,亦含佛家“去垢除尘”之意。
以上为【小圃五咏人蔘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咏人参之养生功效,抒写自身年老体衰、渴望调养身心之情,同时寄托了济世利人的情怀。全诗以“地黄饲马”起兴,引出以物养身之理,进而转入对人参栽育、炮制、药效的细致描写,语言典雅而富于生活气息。诗人不仅展现对中医药理的深刻理解,更通过“愿饷内热子,一洗胸中尘”表达出超越个人养生、惠及众生的理想境界。此诗融合哲理、医药与人生感慨,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、关注生命本真的思想深度。
以上为【小圃五咏人蔘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开篇以“地黄饲马”设喻,巧妙引出“施之于身”的养生哲理,既具生活气息,又含人生况味。中间六句详述人参的栽培与炮制过程,从“移栽沃壤”到“沉水重汤”,再到“东阿清”“北海醇”等辅料配伍,展现出诗人对中药炮制工艺的熟悉与讲究,亦暗喻修身需精心调养。继而以“崖蜜”“山姜”点出药膳之甘辛调和,体现中医“君臣佐使”的配伍智慧。随后“融为寒食饧,咽作瑞露珍”一句,将药效升华为精神享受,由物质滋养过渡至心灵净化。结尾“丹田自宿火,渴肺还生津”直述身体反应,真实可感;末二句“愿饷内热子,一洗胸中尘”则由己及人,境界顿开,显露出苏轼一贯的仁者情怀。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华美,意象丰富而逻辑清晰,将药理、诗意与哲思融为一体,堪称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小圃五咏人蔘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三十七引查慎行语:“此诗因物寓感,托兴深远。人参虽微,而其培植烹炼,皆寓修养之义,非徒夸药效也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借参言志,兼摄医理,语虽平实,意实高远。‘愿饷内热子’二句,仁心蔼然,真坡公晚岁慈悲语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纪昀评:“前以地黄起兴,后以尘心作结,中幅铺陈药事,井然有序,非深于养生者不能道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校注》(中华书局版)按语:“此诗作于元祐年间或晚年惠州时期,反映苏轼对医药养生的关注,亦可见其融合儒道思想于日常生活之实践。”
以上为【小圃五咏人蔘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