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不见,钱塘湖,钱王壮观今已无。
屋堆黄金斗量珠,运尽不劳折简呼。
四方宦游散其孥,宫阙留与闲人娱。
盛衰哀乐两须臾,何用多忧心郁纡。
溪山处处皆可庐,最爱灵隐飞来孤。
乔松百尺苍髯须,扰扰下笑柳与蒲。
清风徐来惊睡馀,遂超羲皇傲几蘧。
归时栖鸦正毕逋,孤烟落日不可摹。
翻译
你难道没看见,那钱塘湖畔的繁华盛景,昔日钱王的壮丽气象如今已荡然无存。
曾经堆满黄金、以斗量珠的富贵人家,运数一旦耗尽,无需书信召唤,便自行消散。
那些四处为官的人终将离散家眷,而宫阙园林却留给了闲人游赏娱乐。
兴盛与衰败、欢乐与哀愁,都只是转瞬之间的事,何必为此忧心忡忡、郁结于心?
溪流山色处处皆可安居,我最钟爱的还是灵隐寺这飞来峰的孤秀之境。
高耸的松树如百尺长须的老翁,苍劲挺拔,俯视着纷乱低矮的柳树与蒲草。
殿堂之上曾聚集千人共食,钟鼓齐鸣,早晚喧闹不息。
如今方丈室内清香袅袅,卧于毛毯之上,远胜过在寒夜里缝制海图的苦寒生活。
清风徐徐吹来,惊醒了我的睡意,顿时超脱尘世,仿佛置身于伏羲氏那样淳朴安宁的时代,胜过几蘧那样的智者。
归去时,栖息的乌鸦正纷纷归巢,一缕孤烟伴着落日余晖,美景难以描摹。
以上为【游灵隐寺,得来诗,复用前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钱塘湖:即今杭州西湖。
2. 钱王:指五代吴越国国王钱镠,以保境安民著称,建都杭州,兴修水利,发展经济。
3. 斗量珠:形容财富极多,可用斗来计量珍珠。
4. 折简呼:写信召唤;折简,裁纸写信。
5. 四方宦游:指士人四处做官谋职。
6. 散其孥:家眷离散,指仕途奔波导致家庭分离。
7. 宫阙留与闲人娱:昔日皇家宫苑如今成为普通人游览之所,暗含世事变迁之意。
8. 溪山处处皆可庐:山水之间皆可安身立命,体现随遇而安的思想。
9. 飞来孤:指飞来峰,传说为从印度飞来的灵山,是灵隐寺所在地。
10. 苍髯须:形容古松枝干虬曲如老人长须。
11. 扰扰下笑柳与蒲:纷乱的柳树和蒲草被高大松树俯视嘲笑,喻品格高洁者不屑世俗。
12. 高堂会食罗千夫:过去寺庙曾有盛大法会,聚集众多僧人用餐。
13. 朝晡:早晨和傍晚,泛指全天。
14. 凝香方丈眠氍毹(qú shū):在香气缭绕的方丈室中卧于毛毯上;氍毹,毛毯,象征清净安适的生活。
15. 绝胜絮被缝海图:远胜于贫寒之人缝补棉被或绘制海图谋生;“缝海图”或指航海图制作,亦可能比喻劳碌无益之事。
16. 清风徐来惊睡馀:清风吹醒午睡之后的精神状态,暗示心灵觉醒。
17. 遂超羲皇傲几蘧:达到伏羲时代般纯朴自由的境界,超越古代贤人几蘧;几蘧,或指古代智者,具体人物不详,或为虚拟之称。
18. 毕逋(bì bū):栖鸦归巢之声,拟声词,亦作“毕拍”。
19. 孤烟落日不可摹:孤烟与落日交织的景象极为优美,难以描绘。
以上为【游灵隐寺,得来诗,复用前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游览杭州灵隐寺后所作,复用前韵,延续了他对人生无常、仕途浮沉的深刻体悟。诗中借钱塘湖与钱王旧事起兴,抒发盛衰无常之感,进而转向对自然山水与禅寺幽境的向往。诗人通过对历史兴亡的回顾和对现实宦游生活的反思,表达了超然物外、安于清静的人生态度。语言雄浑洒脱,意境开阔深远,融合哲理与诗意,展现了苏轼晚年旷达胸怀与深邃思想。
以上为【游灵隐寺,得来诗,复用前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以“君不见”领起,气势磅礴,直陈钱塘盛衰之变,借历史沧桑引出人生哲思。中间转入对灵隐寺自然环境与禅意生活的描写,通过对比昔日喧嚣与今日宁静,凸显内心由纷扰到澄明的转变。诗中“溪山处处皆可庐”一句,既是对道家“天地为庐”思想的呼应,也体现了苏轼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。结尾以“孤烟落日”收束,画面静谧悠远,余韵无穷,使全诗在理性思辨之外更具审美感染力。艺术上善用比喻、对照与象征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,是苏轼晚年山水禅理诗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游灵隐寺,得来诗,复用前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游迹所至,辄有吟咏,此诗述灵隐之胜,兼寓盛衰之感,语虽平易而意味深长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六引冯舒语:“起势雄阔,在坡公集中亦称杰构。‘清风徐来’以下,渐入神境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虽主唐诗,然论及宋诗时称:“苏子瞻才大气雄,游灵隐诸作,皆能融景入理,不滞于物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此诗:“感慨兴亡,归心泉石,坡老出处之怀,于此可见。‘孤烟落日’结得悠然无尽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指出:“苏诗好以议论入诗,此篇尤为显著。然因其情真景实,故不觉其说理之迹。”
以上为【游灵隐寺,得来诗,复用前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