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有六个儿子,分散流落在三四个州郡之间。
历经辛苦却彼此难以相见,如今他们已与农夫为伍,从事耕作。
我购置田地,周围有修长的竹林,又在清溪旁建造房屋。
却始终未能派遣一人去帮助你们,分担砍柴挑水的辛劳。
每每想到将来北归的日子,这份劳苦实在难以报答。
唯独留下安宁作为馈赠,正如昔日庞德公隐居鹿门,前贤已有榜样可循。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:苏轼晚年仰慕陶渊明,曾多次模仿其诗作,此为和陶渊明《贫士》诗共七首之一,原有小序(引)说明创作缘由。
2. 六儿子:苏轼实际有四子(苏迈、苏迨、苏过、早夭一子),此处“六”或为泛指,或为笔误,亦可能含养子或夸张修辞,以示子嗣众多、分散之苦。
3. 流落三四州:诸子因仕宦或生计散居于不同州郡,如苏迈在饶州,苏过随父贬惠州、儋州等。
4. 农圃俦:与农夫为伴,意指儿子们从事农业劳动。
5. 买田带修竹:购置带有竹林的田产,象征隐居生活的理想环境。
6. 筑室依清流:建屋于清澈溪流之畔,取法自然,体现归隐志趣。
7. 未能遣一力:无法派出一个仆人或助手去帮助儿子们。
8. 分汝薪水忧:分担你们砍柴挑水的生活劳苦。“薪水”即砍柴汲水,代指日常生计之艰。
9. 坐念北归日:静心思念将来从贬所北归团聚之时。
10. 鹿门有前修:指东汉隐士庞德公隐居鹿门山,为前代高隐典范,苏轼以此自励,愿效其安贫守节之风。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系和陶渊明《贫士》组诗之一,借和陶之题抒写自身晚境。诗中表达了一位年迈父亲对流落各地儿子的深切思念与愧疚之情。他虽欲安享田园,却因无力照顾子女而心怀不安。全诗情感真挚,语言质朴,继承了陶诗“冲淡自然”的风格,又融入了苏轼特有的人生感慨与哲思,在平淡中见深情,在自省中显境界。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直述六子流落四方,语极沉痛,奠定了全诗的悲悯基调。“辛苦见不识”一句尤为动人——父子竟至相见不相识,足见分离之久、命运之舛。接着转写自己营建田园居所,看似闲适,实则反衬出对子女无力相助的内疚。“未能遣一力”是全诗情感转折点,表面平淡,实则蕴含深重的父爱与自责。后两句由现实转入理想,“北归”尚遥,“此劳未易酬”道尽人生无奈。结尾以“遗以安”作结,将物质匮乏升华为精神寄托,借用庞德公典故,表明虽处困顿而不失操守的志向。全诗融合亲情、身世之感与隐逸情怀,语言简净而意蕴深远,堪称苏轼晚年和陶诗中的真情之作。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批苏诗》卷四十:“语极质朴,情极沉至。‘辛苦见不识’五字,写尽天涯骨肉之痛。”
2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东坡和陶,得其冲澹而非袭其貌。此诗写父子离散,而归于安贫守节,气象醇厚,无怨怒之音,有仁者之心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:“苏和陶诗多寓身世之感,此篇尤以家庭伦常切入,于平淡中见忠厚,足见其晚年心境之澄明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晚年和陶,非止形似,实乃以陶之酒杯,浇己之块垒。此诗‘未能遣一力’二句,自责愈深,爱子之情愈切,较之陶公,更添人间烟火之味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